读懂肺结节,不再谈“结”色变。

郭晓彤医生 发布于2025-02-25 21:31 阅读量4779

本文由郭晓彤原创

在体检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很多人在拿到体检报告时,会惊讶地发现上面写着 “肺结节”。肺结节是什么?是不是肺癌的前兆?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肺结节的神秘面纱。




肺结节,从医学定义上来说,是指肺内直径小于或等于 3 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影像学表现为密度增高的阴影,可单发或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简单来说,就是在肺部发现的一个小小的 “疙瘩”。


那么,肺结节是怎么形成的呢?其成因较为复杂。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比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入侵肺部,引发炎症,在炎症修复过程中,就可能形成结节。像肺炎链球菌感染引发肺炎后,炎症吸收不完全,就可能留下结节。长期吸烟或处于二手烟环境、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接触石棉、矽尘等),也会增加肺结节的发生风险。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累及肺部时,同样可能出现肺结节。


根据密度不同,肺结节主要分为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实性结节密度较高,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白色的实心阴影;纯磨玻璃结节密度较低,看起来像磨砂玻璃;部分实性结节则兼具两者特点,既有实性成分,又有磨玻璃成分。一般而言,部分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相对较高,纯磨玻璃结节次之,实性结节相对较低,但这并非绝对,还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




大多数肺结节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也不具有特异性,其他肺部疾病也可能导致。


当发现肺结节后,不要惊慌失措。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生长速度以及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家族史等综合因素,评估结节的良恶性。对于较小、形态规则、良性可能性大的结节,一般建议定期复查胸部 CT,观察结节的变化。 如果结节在随访过程中大小、形态、密度等没有明显变化,良性的可能性就更大;反之,如果结节增大、形态变得不规则、出现分叶、毛刺等征象,恶性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如穿刺活检,以明确结节性质,必要时进行手术切除。


预防肺结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戒烟是首要任务,不仅自己不吸烟,还要尽量避免吸入二手烟。日常生活中,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减少空气污染。从事有职业暴露风险工作的人群,务必做好防护措施。同时,坚持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增强自身免疫力。




肺结节并不等同于肺癌,发现肺结节后,应听从医生建议,积极配合检查和随访。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才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比如老张体检发现肺结节后,谨遵医嘱定期复查,生活作息规律,心态平和,几年过去结节并无变化,一直保持健康状态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