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话术!当心无良医生!

郭晓彤医生 发布于2025-01-23 23:05 阅读量4075

本文由郭晓彤原创

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中,随着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了肺结节。这一发现往往让患者陷入焦虑,而 “是否需要手术” 更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然而,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实是:很多肺结节其实是不需要立刻手术切除的,可在临床上,却存在部分医生为了增加手术量,切除了许多本不该切除的肺结节。今天就为大家揭示无良医生的常用话术。

话术1:“这个结节虽然才5mm,但是太靠近胸膜了,不切容易转移。”

话术2:“这个结节5、6mm,形态饱满,密度也挺高,赶紧切除吧。”

话术3:“这个结节已经8mm了,已经很大了,赶紧手术,要不然就成晚期了!”

话术4:“这个结节虽然不大,但是有根血管长进去了,这可容易转移啊。”

话术5:对于可以继续观察的肺结节,有人会说“有早期肺癌的可能性,开也行,观察也行,但个人认为早点开了好,反正是恶性,难道还等它转移再治疗吗?”

其实,直径小于6毫米的微小结节,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恶变的概率非常低,可能只需要定期进行胸部 CT 复查,观察结节的变化就可以了。即使是直径在6 - 10 毫米之间的小结节,也并非都需要立刻手术。医生会结合结节的形态,比如是否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恶性特征,以及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家族病史等因素来综合评估。如果综合判断后,结节的恶性可能性较低,同样建议定期随访。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肺结节。肺结节是指肺内直径小于或等于 3 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影像学表现为密度增高的阴影,可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或不清晰。肺结节并不等同于肺癌,实际上,大部分肺结节都是良性的。根据统计,在所有发现的肺结节中,良性结节的比例高达 80% - 90% 。这些良性结节可能是由于肺部曾经发生过炎症、感染,在愈合后留下的疤痕,也可能是良性的肿瘤。但很多无良医生,连5mm以下的毫无风险的肺结节,也诱导患者手术切除。对这些骗子医生,我们大家要警惕。

对于肺结节,医生会根据其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来综合判断它的性质和危险程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部分医生过度切除肺结节的情况呢?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部分医生对肺结节的诊疗规范掌握不够准确,或者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不能准确地判断肺结节的性质。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出于 “宁可信其有” 的心理,选择了手术切除。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医疗体系下,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激励机制。部分医院和医生将手术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医生为了追求手术量,而对一些本可以通过随访观察的肺结节进行了手术切除。

过度切除肺结节,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身体创伤和痛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肺功能受损等。同时,手术也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包括手术费用、住院费用以及后续的康复费用等。

作为患者,当发现肺结节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地听从医生立刻手术的建议。可以多咨询几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尤其是在肺结节诊疗方面有专长的医生,听取他们的综合意见。同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复查和诊疗,避免因医疗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过度医疗。

肺结节的诊疗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遵循科学的诊疗规范。患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理性对待肺结节,不要轻易地接受不必要的手术。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患者健康的同时,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肺结节的诊疗更加科学、合理、规范。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