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在夏天需高度警惕,47%的病友因它死亡……

郭晓彤医生 发布于2024-06-18 18:13 阅读量11413

本文由郭晓彤原创

近日气温猛然升高,燥热的天气让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微生物蠢蠢欲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致病菌不仅可以是肿瘤发生的肇因,还会在肿瘤患者脆弱的生命防线上“趁虚而入”,不断造成生命的威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高达457万,癌症死亡病例高达300万。其中,45%的癌症与生活方式及感染相关。最终,20%癌症患者会因感染导致死亡


在濒临死亡需要急救的癌症患者当中,感染是造成病危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呼吸衰竭、休克、出血和心脏疾病等。国外一项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尸检报告发现:感染导致的死亡接近一半(47%),远高于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等疾患。研究表明,有68.18%的肺癌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肺部感染;伴肺部感染的晚期肺癌患者死亡率为27.96%。这意味着,积极防治感染,每年或可让至少50万肺癌患者避免死亡的命运!


01  肿瘤患者为什么这么容易爆发感染?


患者发生感染的直接原因,其实是因为癌症影响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在长达亿万年的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通过与微生物的“博弈”,早已学会了一整套防御手段。正常的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自身完整不被微生物“海洋”所“吞噬”,就在于人体自有一套平衡机制,让我们和外界环境进行平稳的物质交换,不被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所侵袭。


皮肤、黏膜这些固有免疫屏障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开始,到体液中林林总总的补体、抗体乃至于专职杀灭微生物的免疫细胞,体内微环境的平衡决定了这一整套免疫功能得以平稳运行。


可是当肿瘤袭来,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作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在肿瘤肆虐的同时,会出现营养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器官功能衰竭等等,所有这些破坏了体内微环境的平衡,最终导致患者免疫机能下降,与微生物的“相处之道”自此打破。统计发现,我国住院的肿瘤患者中,67%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下,这一状况让感染危险离我们更近了




此外,生长过快的实体肿瘤,很容易引起局部供给不足,缺血缺氧的肿瘤出现局部坏死,更容易形成感染病灶。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肿瘤还会让生理性的管道和腔隙出现堵塞,进而引发感染。以肺癌为例,支气管内的肿瘤阻塞气流进出,最终引起反复发作的阻塞性肺炎。腹部肿瘤可以阻塞泌尿道或肝内外胆道系统,分别导致肾盂肾炎和胆管炎的发生。


为了对抗肿瘤,人们不得不使用一些具有“全面打击”能力的治疗武器。这些传统的治疗武器,往往缺乏一招制胜的精准性,因此频频让我们脆弱的身体暴露在“焦土政策”的打击下,变得岌岌可危。


手术和放疗,破坏正常皮肤、黏膜屏障,出血会导致血液、体液的流失间接造成机体内环境紊乱,手术创伤引发的炎症反应严重影响正常免疫功能的维持。


化疗,引发骨髓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要知道,中性粒细胞是体液中的“巡警”,它们的迅速减少让机会性感染的出现“一触即发”。严重的化疗呕吐可以加重营养不良的问题。


02  出现这些身体表现:可能是“感染”大魔王来了!


发热,常常是“感染”发生的第一个征兆。感染引起的发热常常附带“畏寒”属性。


另外,要注意血常规检查里的白细胞计数。当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少于100个每微升时,潜伏在口腔、咽部、食道、大肠、小肠、鼻窦、肺和皮肤部位的致病菌就会很轻易的侵入体内,约10%~20%的患者会出现感染的血行播散。


发热时,还要注意自己身上带着各种直通外部的“管道装置”,比如尿管、输液管、引流管、造瘘引流袋等等。当正常的皮肤屏障不再“完整”时,机会性致病菌极有可能就是通过这些“装置”进入人体的。及时清理和更换,将是避免感染发生的有效方式。如果发现这些装置附近出现发红、肿胀、酸痛、渗液等情况,要马上医护人员协助处理。


除了发热以外,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患者也可能出现多种易被忽略的症状。肺部感染可能出现咳嗽气短,肠道感染常有腹痛、腹泻,口腔感染会出现舌头或黏膜白斑、牙龈肿痛,尿路感染会出现排尿灼痛、浊尿或血尿,皮肤感染则会有局部发热、肿胀或疱疹出现。




03  膳食营养均衡,让“感染”无法近身


俗话说,“饭菜吃得好,生活没烦恼”。


均衡、充足的营养摄入,是防止感染的先决条件。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根据个体状况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足够的热量、蛋白是身体的营养需求的基础。


为了减少致病菌的数量,还要保证食材尽可能新鲜不变质;冷藏的食物注意将生食要与熟食分开,以免互相污染;入口的食物要保证干净卫生;最好不要吃生食(包括半生的鸡蛋)等。


如果患者无法通过自主进食满足机体营养所需,就要及时配合医生进行肠内外的营养治疗,使用最适合患者的摄食方式补充足够的营养。只有如此,才能让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个部位保持清洁卫生,能让你的感染风险下降很多很多!


保持双手卫生,可谓是预防肿瘤感染的最便捷、最经济、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多数致病菌的传播都是因为手部清洁不足造成的,尤其是放化疗期间,由于经常不自觉的触摸脸面部,很容易让手部沾染的细菌侵入皮肤和黏膜。


用肥皂泡沫尽可能长时间的揉搓双手,至少要达到90秒,并且仔细清洗指缝、甲缝与手指间,最后再用流动的净水冲洗干净。记住一点,洗手时间越长,病原体就会被去除得越干净。


保证口腔清洁,是肿瘤患者减少感染风险的另一个“法宝”。


由于在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容易让口腔黏膜出现破损,进而形成溃疡。临床上为了预防感染,也会经验性的使用广谱抗生素,当口腔菌群被抗生素破坏后,患者极易出现霉菌感染。


此时,合理选择漱口液预防真菌的感染就成为切实有效的手段了。另外,餐后和睡前用生理盐水或1%碳酸氢钠液漱口,也可以起到防止食物残留、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的作用。


早发现、对症处理和抗感染治疗外,感染还能被预防!


当患者的免疫力非常弱、感染风险很高的时候,可以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抗菌和抗病毒药物都可以用于预防感染。


如果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当存在严重感染风险时,还可以使用升白针和升白药物,帮助人体产生免疫细胞抵抗感染。虽然支持的数据有限,多数专家还是认为,应考虑使用G-CSF或GM-CSF等升白细胞因子,来抵御肺炎、侵袭性真菌感染等问题。


对肺功能不好的患者,手术前进行雾化吸入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肺功能,还能有效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肺癌术后的镇痛,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痛苦,还有预防感染的功能。这是因为,疼痛会让患者无法充分咳嗽,导致痰液无法排出,进而引起肺部感染。此时如果可以协助拍背助排痰、扩张气道就更好了!注意,拍背排痰要沿着气管分叉,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拍。


总结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尤其是术后仍需要进行放化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一定要针对感染等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细致的复查,除了常规的血常规、大生化、肝肾功能等检查要做,患者还要注意自己是否存在之前提到的发热、咳嗽气短等感染症状,一旦发现,不可放过。


这是因为,如果肿瘤合并的感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盲目上放化疗是有很大风险的。生命是无价的,即便是为了治疗肿瘤,也不能忽视感染对生命造成的威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