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可提高免疫力,但这4类肺癌患者不适合!否则练得越多伤得越重

郭晓彤医生 发布于2024-04-30 21:02 阅读量1281

本文由郭晓彤原创

运动可以提升免疫,还能强化心肺功能和肌肉,而且研究指出: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每周进行5次、每次45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不仅能减少2%的体脂,还能有助于癌症患者防复发。

但运动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研究指出:如果持续地进行过量运动,慢性炎性微环境还会影响癌症的治疗和预后,甚至会促进癌症复发转移。那么什么样的癌症患者要谨慎运动?如何才能更加合理地降低雌激素水平呢?

  01  

这4类癌症患者,要谨慎运动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件事:运动虽好,但贪多不可取。尤其是以下几类癌症患者,更应该注意休息,即使要运动,也应该“有所取舍”,比如:
1)晚期癌症患者
虽然慢跑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减轻疲劳感,改善心脑血管状态,但癌症晚期患者由于身体耐力、免疫力、体力都比较差,此时跑步容易出现疲乏感加重,甚至体力透支等不良事件。 

2)骨髓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的癌症患者
游泳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但不建议骨髓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此项运动,此时免疫力较低,要避免感染。 

3)刚结束放、化疗不超过三天的癌症患者
有氧运动可以减低体脂、强化肌肉。但刚结束放、化疗不超过三天的癌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疲乏、腹泻、骨髓抑制等,此时应该与休息为主,若是进行有氧运动,可能会过度消耗体力,加重身体不适。 

4)出现术后淋巴水肿的癌症患者
不建议进行挥拍的球类运动,因为羽毛球、网球这些需要肌肉爆发力的运动,对于淋巴管功能或者上肢功能要求较高,但此时患者的上肢功能还未完全恢复,如果连续的挥拍可能会加重淋巴水肿的程度。

 

✦ 这个时间点运动,抗癌效果最好

最近有研究人员在西班牙进行了一项有关于运动与癌症风险的调查,并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结果显示:每天早晨在8-10点内运动的人癌症发病风险要降低26%,这可能是锻炼身体的时间对性激素和褪黑激素的节律以及食物代谢产生了影响所致。

需要注意的是,癌症病友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锻炼,它会增加皮质醇,扰乱睡眠,造成精力不佳,焦虑,血压升高等不良后果。另外,至少在锻炼前1小时吃点零食或一点含蛋白质和某种形式的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避免空腹运动。

✦ 运动方式要注意

运动方式多种多样,瑜伽、快走、散步、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等低强度运动都很适合癌症患者。但有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做一些爬楼梯、爬山之类的运动,但其实这类运动会对膝盖的关节软骨造成压力,若膝关节长时间负重处于高压状态,则会增加软骨边缘的摩擦,引起疼痛。

✦ 运动前后注意拉伸

运动前后的热身拉伸时间应该占到全部运动时间的20%,充分的热身和拉伸可以积极调动身体的骨骼和肌肉,使运动更高效。

✦ 运动要适量

如果癌症病友在运动时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或在运动后出现睡眠质量变差、嗜睡、身体持续疲劳、肌肉持续疼痛等症状,就说明运动过度。在运动时感到不适应该立刻停下休息,之后的运动计划也要进行调整,如适当改变运动方式,减少运动时间等。

  02  

除了运动,这些方式也可以降低雌激素水平

规律作息,不熬夜
长期熬夜,处在灯光暴露的环境下,人体内的褪黑素分泌减少,雌激素分泌增加,就会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熬夜,尽量在晚上十一点前入睡,给身体充足的恢复时间。
如果有些患者因为心理负担重或者是治疗的不良反应导致失眠,那么在夜晚静坐、进行正念冥想等,都能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还可以用气垫梳梳头来帮助舒缓紧张的头部,并在睡前关闭手机、iPad、电视等篮光设备。

写在最后

在癌症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运动占据了重要位置,但病友们在运动前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和需求制定运动方案,运动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关节、肌肉,并配合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运动和健康生活不仅会带来身心的积极变化,还能铸成一道强大的防复发“防御墙”,让大家远离复发,向治愈更进一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