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的必要性

刘毅医生 发布于2025-01-07 22:07 阅读量115

本文由刘毅原创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肾上腺肿瘤的常见类型,也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的筛查有现实意义:

一、疾病特点与危害

    原醛症是指肾上腺病变导致醛固酮自主高分泌,从而引起以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原醛症占所有高血压人群的5%~10%。相比于原发性高血压,原醛症患者的心血管事件(CVD)及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因此,早期发现原醛症患者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减少原醛症患者的CVD及死亡风险至关重要。

二、筛查的重要性

1.早期发现:通过筛查,可以在早期阶段发现原醛症患者,从而避免病情进展,降低靶器官并发症的风险。

2.指导治疗:筛查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改善预后:早期发现和治疗原醛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三、筛查对象与方法

  1. 筛查对象

    • 持续性高血压(>150/100 mmHg)患者,使用3种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无法控制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4种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及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
    • 高血压合并自发性或利尿剂所致的低钾血症患者。
    • 高血压合并肾上腺意外瘤患者。
    • 早发性高血压家族史或早发(<40岁)脑血管意外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
    • 高血压伴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
  2. 筛查方法

    • 目前国内外指南建议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作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指标。检测方法为清晨起床后保持非卧位(坐位、站立或行走)至少2小时,静坐5~15分钟后采血测定血浆醛固酮浓度(PAC)、血浆肾素活性(PRA)或直接肾素浓度(DRC)。
    • 需要注意的是,ARR作为原醛症最常用的筛查指标,实际临床中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患者年龄、性别、近期饮食情况、采血时间、体位因素、药物因素、采血方法、血钾水平、血肌酐水平等。因此,在解读ARR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四、筛查的局限性与挑战

     尽管ARR是原醛症筛查的有效指标,但筛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例如,降压药物可能对ARR结果产生影响,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的出现。此外,筛查过程需要患者的配合和医生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对于早期发现患者、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筛查过程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但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指南建议进行筛查,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解读筛查结果。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