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综合征
1. 指影响到手足皮肤的一系列症状,是靶向药物(肾癌常用靶向药物:舒尼替尼、培唑帕尼、阿西替尼等)最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为30%-50%不等。
2. 通常双侧发生,表现为局部皮肤触痛与感觉异常,出现红斑、皮疹、瘙痒、水疱、过度角化、皮肤干裂、蜕皮等。皮肤角质局部增厚,或脂溢性皮炎伴皮肤松垂。通常出现于治疗开始后3-8周。
3. 手足综合征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
(1)Ⅰ级症状
如无痛性轻微皮肤改变或皮肤炎症,建议在保湿、去角质(20%-40%尿素软膏、6%水杨酸软膏或含芦荟软膏)的同时,密切观察皮损变化,维持原靶向药物治疗剂量。
(2)Ⅱ级症状
如痛性皮肤改变,如剥脱、水泡、出血、水肿等,采取Ⅰ级措施同时,可考虑在出现疼痛情况下使用含0.05%氯倍他索软膏或2%利多卡因,必要时进行靶向药物剂量调整。
(3)Ⅲ级症状
如重度皮肤改变,伴疼痛,影响个人日常生活,则应中止靶向治疗1-2周,必要时请皮肤科会诊,改善皮肤症状恢复至0~Ⅰ级,方可考虑恢复靶向药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