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有各种各样的症状表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平时你听到或看到或经历的这个那个的症状表现,都可能是某种癌症的表现。有人一听 ,就开始担心了,天啦,那我刚好有这个表现,岂不是得了癌症?
或者有的人不屑一顾说,你这医生就胡扯吧,我就是不时有这个或那个的症状表现,但我并没有癌症啊。
是的,这正是问题所在。
癌症可以有这个那个的症状表现,但刚好有这个或那个表现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癌症。
也就是说,你并不能通过症状表现就判断是不是得了癌症;有某个表现,可能是得了某个癌症,因为这个症状可能是某个癌症的表现,但不是一定;因为其他疾病也可能会有这个表现,而得了癌症的人,也未必就会有这个或那个的表现。
事实上,不少的人癌症并不是因为有某个症状表现才发现的,而是主动筛查或无意中发现的。所以,没有症状表现的人并不表示你一定没得癌症,而有症状表现的人也不必过于紧张。
但如果有某个异常表现,你确实要重视,要去检查, 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可能是某个非癌症疾病引起的,但也不能排除癌症引起的可能。
症状表现最大的作用是提示你要重视,要去检查;而不是想着只靠这个症状表现就判定是癌症,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过度紧张自己吓自己。
有人问,皮肤瘙痒会不会是癌症?
答案当然有可能,但我想谁都知道,很多病都会有皮肤瘙痒的表现,哪能一有皮肤瘙痒就想到癌症,这也太夸张了。也确实如此,多数情况下皮肤瘙痒要首先考虑一般的皮肤病,或者过敏性疾病。
但也要注意,某些癌症也确实可能会有皮肤瘙痒的表现。
一、皮肤瘙痒要警惕 4 类癌症
1、皮肤恶性肿瘤
如果身体某处的皮肤出现异常,比如原来的痣出现异常改变,而且还伴有瘙痒,一定要引起重视,可能是皮肤黑色素瘤、皮肤淋巴瘤等皮肤恶性肿瘤导致的,需要及时前往皮肤科就诊。
2、肝胆胰恶性肿瘤
肝癌,胆囊癌,胆管癌,胰头癌等肝胆胰恶性肿瘤也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尤其是肝癌。如果肝细胞受损,会导致释放到血液中胆红素增多,从而出现黄疸,皮肤发黄、皮肤瘙痒等症状。
也就是说,只要是会严重损害肝功能的疾病,都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
3、直肠肛管癌
直肠肛管癌会导致肛周皮肤瘙痒。一般来说,肛周皮肤瘙痒多因肛周的皮肤湿疹,或痔疮引起,如果排除以上病变,同时伴有肛肠坠重感,一定要警惕,可能是直肠肛管癌,需要及时前往医院确诊。
4、脑部恶性肿瘤
脑部恶性肿瘤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问题,从而引发人体脑外部位的感觉异常,包括异样的瘙痒感,常见的是鼻腔感到莫名的发痒。
特别是如果伴有耳鸣、视力障碍、呕吐等情况,就更要引起注意,可能是脑肿瘤引发的。
需要注意的是,皮肤瘙痒并不是肿瘤所特有的症状,究竟是肿瘤引发的皮肤瘙痒还是其他原因,需要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综合病史、查体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号入座,也不要不以为意。
二、远离癌症,记好5条防癌经
癌症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癌症之所以难对付,主要原因还是发现晚。我国多数癌症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难以通过手术获得临床治愈。如果可以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癌症的治愈率还是很高的。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癌症呢?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很多癌症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经常吃一些咸菜、咸鱼这种高盐饮食,可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害,随之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此外,这类食物当中含大量亚硝酸盐,在胃酸作用下,可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诱发胃癌、肠癌、食道癌等癌症;或者喜欢吃热食、热饮,可提升食道癌发病率。
2、远离烟酒
烟当中含7000多种化学成分,超过69种被证实为致癌物,一旦被吸入体内,可引起DNA损伤、诱发基因突变,进而导致癌症发生。
而酒当中的主要成分都是乙醇,在进入人体后,主要由肝脏分解,继而产生乙醛,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可导致肝细胞生长速度异常,损害细胞DNA,发生基因突变,最终诱导癌症发生。
3、保持身心健康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或负性情感积累,尤其是抑郁,与癌症关系非常密切,甚至有人认为是抑郁催化了肿瘤。不仅如此,在查出癌症后,如果无法管控好情绪,还会导致病情恶化。
4、勤锻炼
长时间保持坐位,加上吃了之后不运动,食物不消化,对肠道的消化功能可造成一定影响,出现便秘,而时间久了,可提升癌症风险。多项研究显示,运动水平不足可增加结肠和乳腺癌等癌症的患病风险。而运动是防癌的有效途径!
5、定期体检
健康体检和高危人群进行癌症早筛有不可替代的预防作用。定期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及时发现身体异常,并进行病因排查诊断,避免出现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遗憾。
建议大家每年至少认真体检一次,有条件的中老年人查体两次,这是因为有的肿瘤隐蔽性比较高,偶然一次普通体检未必能发现。
参考资料:
[1]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 - ScienceDirec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7005422000047
[2]肿瘤专科医生、科普中国、健康时报、世界卫生组织、光明网、中国科学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作交流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或专业医疗机构。文章转载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