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早发性结直肠癌的早期信号?

车旭医生 发布于2022-05-10 15:55 阅读量2488

本文由车旭原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5年的生存率可达57%左右,但仍低于日韩欧美等国家。多数结直肠癌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故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和尽早预防至关重要。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超重/肥胖、膳食缺乏水果蔬菜、经常食用红肉和加工肉、过量饮酒、缺少体育锻炼、吸烟以及遗传因素等。


结直肠癌与生活习惯有关,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同时也要注重遗传因素。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最常见原因。随着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进步,许多国家及地区结直肠癌的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早发性结直肠癌(<50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在逐渐升高。


相对于晚发性结直肠癌,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普遍临床疾病分期较晚、病理预后更差。因此,探索早发性结直肠癌的相关风险因素或将有助于明确疾病致病机制,并助力于指导治疗。



一、如何识别大肠癌的早期信号?


早期大肠癌多数无明显症状,需要做相关的化验、检查方可发现,随着癌肿的逐步增大才出现一些不适症状,主要有:



二、你是大肠癌的筛查对象吗?


大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低。多数亚洲国家设定50岁为大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我国50岁以上人群大肠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50岁作为大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大肠癌的流行病情况,符合以下第1条和第2、3条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大肠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结肠镜筛查对象:


1、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


2、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3、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4、对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又称Lynch综合征,符合其诊断标准和家族中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患者的人群应接受定期筛查。


5、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包括经典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和Turcot综合征等,应尽早行基因检测确诊,无症状家系成员也推荐检测明确。


6、MUTYH相关息肉病:是一种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类似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发病年龄平均在55岁左右。处理原则与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似,患病个体应从18~20岁开始,每2年做一次全结肠镜检查,并终生持续。


7、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的结肠镜筛查自18岁开始,每2~3年一次。幼年性息肉病15岁以前开始结肠镜检查,如发现息肉则每年一次结肠镜检查,如未发现息肉则每2~3年一次。两者均需定期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而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需提前到8岁,同时不能忽视小肠的监测,可行小肠镜或影像学检查。


大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癌肿为首选,辅之以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最近不少学者对早期大肠癌采用内镜下切除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三、饮食、肠道微生物组与结直肠癌有关


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可能与疾病相关风险因素的早期暴露有关。


研究数据表示:



四、如何预防肠癌?


1、每天走路半小时


医学研究表明,每天走路半小时,患肠癌的风险就降低二倍多。这是因为我们运动会加快胃肠道蠕动,减少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不仅有效预防大肠癌,还能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2、坚持有氧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促进毒素排出。《英国癌症杂志》刊登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经常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肠癌的危险。每天运动40分钟就可以使容易癌变的肠道息肉减少1/4。


3、多喝水


平常多喝水有利于肠道的冲洗,将有毒物质排出。并且可以减少便秘的发生。


4、多吃粗粮


大肠内有许多有害细菌,如果这些细菌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越长,就越容易造成大肠的感染。多吃粗粮能够让大肠蠕动速度加快,加速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同时粗粮含有的营养素丰富,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大肠癌。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