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日,据媒体报道,杭州一名17岁的男孩因腹痛发烧入院,一开始医生以为是普通的肠道疾病,经过各种检查最终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竟然连手术机会都没有了。
近年来,结直肠癌在年轻人群中不断攀升。根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男性结直肠癌发病率排名第四,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排名第三。以往大肠癌好发于中老年,高发年龄在50岁以后。
但近年来发病年轻化趋势明显,临床上30岁以下的青年白领罹患大肠癌的比例逐渐升高,约占总患病率的10%。结直肠癌是仅次于肺癌、胃癌的第三大高发癌症。
美国癌症协会(ACS)研究显示,直肠癌发病率增加尤为显着,在1991~2014年之间翻了一番,20~49岁人群发病率翻了一倍(2.6/10万~5.2/10万)。而通过大量分析发现,1990年左右出生的成年人患结肠癌的风险是1950年左右出生的2倍,直肠癌风险则为4倍。
结直肠癌,为什么会盯上年轻人?
1、 久坐不动
现实情况是,大爷大妈爱跳广场舞,年轻人上班在电脑前坐着不动,晚上到家喜欢打游戏、追剧、刷朋友圈,躺在床上玩手机。
然而,2017年9月英国《国际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研究发现,久坐办公的人患肠癌的风险会增加约44%,而适当运动可降低患直肠癌、结肠癌的风险。
原因不言而喻,久坐肠道蠕动慢,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环也不畅,无疑都增加了肠癌风险。
2、吃得太油腻
外卖、烧烤、火锅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最爱,这些食物不但高油高脂,通常也是高盐高糖,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对消化系统造成很大负担。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八成家庭对油的摄入量是超标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食用油的摄入量推荐是每人每天25-30克,而目前我国的水平是每人每天42克左右。
然而,美国《细胞》(Cell)医学期刊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就像肠癌的“助燃剂” 。腺瘤在人类肠道很常见,一般腺瘤生长通常需要几十年才能变成恶性腺癌。然而,小鼠的腺瘤在摄入高脂肪食物后很快就会癌变。
3、粗粮、果蔬摄入不足
一斤蔬菜半斤水果,根本没吃够。据中国营养学会在2019全民营养周上公布数据,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蔬菜的摄入量为269.4克,水果的摄入量为40.7克。
此外,很多人一周都是白面馒头、米饭,很少有粗杂粮的摄入。而在不少研究中,果蔬、粗杂粮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4、吸烟和二手烟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烟草影响下的身体》中谈到,在组成烟草的多种化学品中,已知至少70种致癌。吸烟者患以下癌症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得多。其中就包括结直肠癌。
所以,年轻人预防肠癌,最重要的是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结直肠癌是可预防的
根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68例结直肠癌患者数据分析,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1%、72.6%、53.8%、10.4%。可见,结直肠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
其实,结直肠癌是最容易预防的癌症之一。根本原因是其发病机理明确。和其他很多肿瘤扑朔迷离的形成演化进程相比,结直肠癌的发展套路简单,前世今生可谓一目了然。
90%以上的结肠癌都是由肠息肉发展而来的。这就意味着,只要及时发现并切除掉息肉,就可以阻断其日后恶变的可能性,进而做到与肠癌绝缘。
但对于家族性肠息肉患者来说,如果放任不管,70岁以后腺瘤性息肉几乎100%会癌变!这固然让人不寒而栗,但只要在癌变前及时处理掉这些息肉、腺瘤,就相当于拆掉了这颗定时炸弹。
肠癌从一个细胞出现基因突变,开始不受控制的恶性增殖,到形成息肉和癌症的过程十分缓慢。肠癌的发生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
肠胃不适,尽早筛查
出现排便规律改变,比如次数频繁或明显减少,便秘腹泻交替,原因不明的贫血、便血、消瘦及腹部肿块等情况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明确诊断,肛门指检、肠镜检查都可以帮助及时发现结直肠癌。
此外,据上海市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推出的2020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以下人群属于肠癌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定期到医院做个肠镜检查。
1、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2、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3、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4、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5、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6、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7、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最后,不要总觉得自己年轻肆意妄为,癌症来了才知道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