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助患者拔除气切套管,恢复健康生活

李金沛医生 发布于2023-10-29 14:23 阅读量278

本文由李金沛原创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适应症日趋广泛,比如长期昏迷、胸腹部外伤、神经系统疾病、较大的咽喉部手术、气管插管困难等患者,都可能需要气管切开,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由于是有创手术,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其并发症包括有:术中和术后出血、皮下气肿、纵膈气肿、气胸、喉狭窄、气管狭窄、气管食管瘘等,其中喉狭窄、气管狭窄和气管食管瘘较为少见,处理起来也较为复杂。近日,一名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并发喉气管狭窄,出现脱机后数次拔管困难,我科通过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畅通患者气道,成功助力患者拔除气切套管。

病例介绍
      患者A女士,70岁,3个月前因意识障碍在救治过程中行气管切开术,呼吸机辅助通气,经过近2月的救治,患者意识和自主呼吸恢复,脱机1月余,却出现了气切套管拔除困难,气管镜检查提示“声门下息肉增生并管腔完全堵塞”,颈部CT提示:口咽、咽喉、鼻咽、颈段气管壁水肿增厚,喉咽部可见11×10mm结节状影,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诊疗经过
      9月19日,我科接到患者气管镜诊疗申请后,叶涛生主任详细阅读了患者病史,并组织李金沛医师、张娇红护士长等进行病例讨论,为患者制定诊疗计划。
      9月20日,在叶涛生主任指导下,由李金沛医师和黎品贵护士进行手术操作。拥有多年重症护理经验的黎品贵护士配合主管医师为患者进行气切导管更换,将金属套管更换为硅胶套管,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治疗,将麻醉呼吸机与气切套管连接保证患者通气,随后经口插入喉罩,经喉罩进行声门下息肉切除。由于患者息肉较大,且位于声门正下方,声门暴露不良,切除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损伤声带的风险,李金沛医师应用娴熟的操作技巧,采用高频电圈套将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管腔通畅,整个术程从插管至拔管用时仅26分钟。

                            术后第3天在镇静下行坏死物钳夹清理术及冻融术。
 
      9月29日,再次复查气管镜,患者管腔通畅,创面愈合良好,复查颈部CT提示口咽、咽喉、鼻咽壁水肿基本好转,原喉咽部结节未见。予堵塞气切套管外口,患者自主呼吸良好,顺利拔除气切套管,次日办理出院。
 


知识小链接
      高频电圈套是高频电灼的一种,特别适合于治疗带蒂的腔内肿物,其原理是高频电流通过电圈套的钢丝对接触的机体组织进行加热,从而达到对机体组织的切割和凝固,其优势在于切割的同时可以达到止血的效果,并且可以快速摘除腔内较大的肿物,即刻效果显著。

      高频电在使用中会有高密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术前应取下患者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安装起搏器的患者禁止使用。

      负极板是高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粘贴负极板是保障手术安全实施的重要步骤:回路负极板必须完全无皱纹地贴敷到人体上,与病人身体长轴平行贴附,垂直贴附容易造成术中电流分布不均匀。粘贴部位皮肤应干燥,无疤痕,无长毛发,避免粘贴于血管稀少、脂肪丰厚、瘫痪肢体上。对于全身营养状态较差,长期低蛋白水肿,皮肤导电性能差的患者,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负极板粘贴处皮肤温度,尽量使用低功率,防止皮肤烧灼。

常见的圈套器张开后可有椭圆形和新月形:
  

      烧灼前需先确定病灶的蒂部,然后再将圈套器伸出进入病灶的一侧,调整位置后将整个病灶套入。在使用混切模式时,收圈套器的过程中可一紧一松,在通电中逐步收紧圈套器,以达到边切边凝的效果,直至病变切除,再用电圈套、钳夹或冻取等方法将肿物取出气道。

撰稿:李金沛、李敏

编辑:李敏

审核:叶涛生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镜室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镜室,由叶涛生主任担任科主任 ,集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

医疗方面:目前,我科室能开展呼吸内镜相关诊断与治疗技术,具体如下:诊断技术包括经支气管镜冲洗术、灌洗术、刷检术、活检术、针吸活检术、环形超声以及内科胸腔镜等;治疗技术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高频电凝术、高频电圈套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局部注药治疗等。秉承“患者所需,医者所为”的宗旨,为肺部感染、肿瘤、气道异物、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尤其是气道结核的患者,提供综合诊治方案。

教学方面:目前已有广东省乃至全国多家医院数十名医护人员在我科完成进修、培训,指导其进行气管镜检查。同时,对不同学校派遣的实习生进行教学指导。

科研方面: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子课题3项;主持市级科创委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编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支气管镜诊疗操作流程》及《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结核性气道狭窄操作规范》。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