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面颊、前额及下颌深浅不一、边界不清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亚洲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达30%,易复发,难治愈。
遗传易感性、日光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是黄褐斑三大主要发病因素,黑素合成增加、皮损处血管增生、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受损均参与了黄褐斑的发生。此外,睡眠障碍、使用汞、铅含量超标等劣质化妆品、烹饪等热辐射接触、甲状腺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肝脏疾病等也可诱发或加重黄褐斑。
治疗原则
以减少黑素生成、抗炎、抑制血管增生、修复皮肤屏障、抗光老化为指导原则。避免诱发因素,注重防晒,配合使用修复皮肤屏障的功效性护肤品、美白类护肤品,结合临床分期与分型,联合系统及外用药物、化学剥脱、激光和中医药治疗。
各种外用、口服和手术疗法已成功用于治疗黄褐斑。传统局部疗法,包括氢醌、维甲酸、皮质类固醇和三重药物联合使用;然而,其他合成和天然外用化合物也具有不同疗效。治疗黄褐斑的口服药物包括氨甲环酸、乙烯丙烯共聚物和谷胱甘肽。包括化学剥脱、微针、射频和激光在内的治疗方法也是治疗黄褐斑的主要或辅助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联合治疗或交叉治疗通常比单药治疗效果更好。
研究显示氨甲环酸是通过抑制可以对酪氨酸酶产生增强作用的血浆酶原激活体,使酪氨酸酶失活,从而达到对黑色素合成的抑制,有效的得到治疗、有效的治疗黄褐斑 。另有研究表明,注射氨甲环酸,会观察到黑色素细胞的变化,在数量上并没有增加,但黑色素含量在减少,这说明氨甲环酸只是在影响黑色素含量,而不是黑色细胞的变化,应该是通过抑制黑色素的表达.
纳米微针通常选用单晶硅制成。其针头直径为头发丝的千分之一,比皮肤细胞间隙小100倍。将数百根纳米级的微针排列起来,置于一个晶片底座上可以形成一个微型矩阵块。操作时,这种微型的单晶硅阵列能够在不损伤真皮血管、神经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在皮肤表面打开上百个微型通道,从“点”到“面”解决透皮吸收的难题,该技术可使药物更深且更均匀地进入表皮和真皮。与传统换肤术相比,通过微针诱导的皮肤穿刺也可刺激有益的伤口愈合反应,其副作用更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专属版权,请联系删除
如有皮肤问题,欢迎大家通过160平台向我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