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服用降压药物好多年了,吃的越久会不会积累副作用啊?”
“医生,听说降压药毒性作用大,我都不敢长期坚持吃,能不能只通过锻炼就可以了?”
在心血管内科门诊,我经常听到一些高血压患者提出的这几个问题。由于害怕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患者甚至宁愿冒着血压升高带来的健康风险而拒绝服药治疗,结果导致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悲剧。
降压药会引起哪些不良反应,应该怎么办?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就是说任何药物在治病的同时,都很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实际上,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是不存在的,降压药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正规的降压药物在上市之前都经过了动物试验和多年的临床疗效验证,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因此,片面夸大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造成高血压患者“投鼠忌器”的心理,很不利于降压达标治疗。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降压药物给高血患者身体的带来的益处和好处,远远超过其带来的不良反应。只要我们用好降压药物这个有利的“武器”,同时了解这个“武器”存在的一些缺点,更有利于血压的长期达标。
现在就和大家谈谈降压药都有哪些不良反应,应当怎么办。
降压药会引起哪些不良反应,应该怎么办?
临床上有5种降压药物都是一线治疗药物,分别是利尿剂(以氢氯噻嗪为代表)、β受体阻滞剂(洛尔类)、钙通道阻滞剂(地平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普利类)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这些药物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组合来加强降压效果,抵消其不良反应。接下来我一一介绍下各种降压药物可能带来哪些主要的不良反应。
一、利尿剂(以氢氯噻嗪为代表)
在高血压的治疗领域,利尿剂有2种药物使用的最多,分别是氢氯噻嗪和吲哒帕胺。氢氯噻嗪使用的常规剂量为12.5mg(半片)/天,吲哒帕胺缓释剂量为1.5mg/天。利尿剂适合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特别是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使用剂量较大时,容易发生低钾和影响血糖、血脂及血尿酸的代谢。有些病人服用后会出现乏力、尿量增多、痛风症状加重。故不适合用于痛风和低钾、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
二、β受体阻滞剂(以洛尔类为代表)
β受体阻滞剂有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等药物。在用药时要特别注意心率和血压问题,如果出现明显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就要考虑减量或者换药。有些慢阻肺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可能会加重呼吸困难,要谨慎使用。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可能会掩盖和延长低血糖反应。少数人有肢端发冷、疲劳感。另外,如果需要停用β受体阻滞剂,建议逐渐减量,不可突然撤药,以免引起撤药综合征。值得注意的是,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对少部分男性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个问题也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另外,β受体阻滞剂也不能用于孕妇。
三、钙通道阻滞剂(地平类为代表)。
钙通道阻滞剂包括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缓释片、尼卡地平、尼群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降压药物,但少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现颜面部潮红、双下肢水肿、头痛、心率加快。不良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停用该种药物后就可好转。以笔者的临床经验来看,氨氯地平半衰期较长、起效缓和、降压平稳,不良反应相对更加少见。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普利类药物为代表)。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包括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少见,相对比较安全。特别适用于中青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嗽、血管性水肿,个别出现皮疹、白细胞减少和味觉异常的情况。高钾血症、孕妇以及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严重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药物为代表)。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有氯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奥美沙坦、坎地沙坦等。此类药物降压起效较缓慢,但持久而平稳,随剂量的增加降压作用会明显增强。不良反应更加少见,是一种安全的降压药物。个别出现消化道和上呼吸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一般不引起刺激性咳嗽,使用的适应症基本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综合上所述,降压药物总体来说都是比较安全、有效、平稳降压。要引起注意的是,多数降压药物孕妇禁用。文中列举出的不良反应是降压药物较常出现的几种情况,故一定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而不能自作主张停用降压药物或者改变降压方案。要记住,降压药物给高血患者的带来的益处和好处,远远超过其带来的不良反应。高血压患者在家定时测量血压、定期至专科医师处复诊、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对血压达标非常重要。
现在,您对降压药物是不是更加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