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性瘫痪(一)

刘明刚医生 发布于2017-06-24 11:52 阅读量7038

本文转载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


一、脑瘫定义:

儿童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婴儿妊娠期、出生时、出生后4周,发育未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非进行性脑损害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的异常,又称静止性脑病。常伴有智力、行动和感觉的损害。其他原因导致的短暂性运动障碍、脑进行性疾病及脊髓病变等,不属本病的范围。

时间: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1月内

部位:小儿脑组织在发育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

性质:非进行性、不可逆的损害

表现: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二、病因:

    脑性瘫痪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般可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类:①出生前因素:多种因素造成胚胎早期发育异常,胎儿期的感染、缺血、缺氧和发育畸形,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腹部外伤和接触放射线。②出生时因素:羊水或胎粪吸入、脐带绕颈所致窒息,难产、产钳所致的产伤、颅内出血及缺氧。③出生后因素:核黄疸、严重感染及外伤等。

出生时窒息不再是脑瘫的常见原因,分娩前的问题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其中50%的患儿为早产所致。另外,50%的患儿有出生低体重,常常不到1.5kg。只有5%的患儿是由于产后因素造成。

三、发病率:

中国由于新生儿救治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使更多的早产、低体重儿得以存活,脑瘫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患病率约为1000活产儿中有2.0-3.5个。

四、脑瘫的临床分型

    1、痉挛性四肢瘫;2、痉挛性双瘫;3、痉挛性偏瘫;4、不随意运动型;5、共济失调型;6、混合型

五、脑瘫有哪些表现:

痉挛型脑瘫:四肢或以双下肢为主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躯干前屈,下肢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等。

不随意运动型: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的晃动,难以自我控制。表情奇特,挤眉弄眼,颈部不稳定,构音和发音障碍,流涎,摄食困难,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型:两脚左右分离较远,步态蹒跚,方向性差,运动笨拙、不协调,平衡障碍,站立时重心在足跟部、醉汉步态、身体僵硬等。

混合型:具有两型以上特点

 

   脑瘫的伴随症状:1、语言障碍;2、智力障碍;3癫痫4、视觉障碍;5听觉障碍6行为、情绪障碍,流涎等。

   继发肌肉骨骼问题:1、肌肉/肌腱:挛缩或缩短;2、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屈曲、反张或旋转;3、脊柱弯曲或旋转;4、异常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