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消融术后或复律后为什么要继续抗凝

李腾医生 发布于2017-08-02 13:42 阅读量7039

本文转载自心在线

房颤抗凝“前三后四”,“后四”是为什么呢?

在临床工作中,心内科医生都非常熟悉房颤患者的抗凝管理,其中有一条为:在房颤复律后四周内,仍要求应用进行抗凝治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既然房颤已经恢复窦性心率,为什么还要进行后四周的抗凝治疗呢?

房颤复律后的心房的机械活动
在房颤患者恢复窦律后,心房会出现顿抑,即房颤患者恢复窦律后,左房和左心耳出现暂时性机械运动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复律后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但心房不能有效的收缩,出现心房暂时电机械分离。这可致心房内血流速度减低,从而易于形成新的血栓及发生血栓事件。

图4所示为房颤患者接受电复律恢复窦律后,1小时、24小时、1周、3周及3个月后超声心动图A峰的变化。在恢复窦律后1小时、24小时及1周之内,心房电活动P波后面理应存在的机械活动A峰未存在;三周之后心房机械电活动A峰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房颤患者在电复律恢复窦律后心房是处于顿抑无效收缩的状态


房顿抑通常发生于复律后即刻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当房顿抑恢复后,心房开始有效的机械收缩,此时为心房血栓脱落的高风险时机。因此复律后还要坚持继续抗凝治疗,指导心房可以恢复有效机械收缩。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慢性房颤患者复律后,心房顿抑通常持续2-4周。因此,心房复律后还要进行4周的抗凝治疗。

无论房颤患者是通过电复律、药物复律、射频消融或自发恢复窦性心率,均可出现心房顿抑,因此认为心房顿抑与复律方法无关,而是房颤潜在的功能障碍,只是在恢复窦律后变得显现而已。目前关于心房顿抑的确切机制还未完全阐述清楚,文献所报道的机制包括:心动过速性心房心肌病、细胞内钙超载和心房冬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