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临床使用说明
华法林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疾病患者多需要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由于华法林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多,很容易出现抗凝不足及抗凝过度的情况。想在临床中用好华法林,你需要知道下面这些事儿。
1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
华法林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通过干扰肝脏合成依赖于维生素 K 的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从而达到抑制血液凝固,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华法林是一种间接抗凝药,体外无抗凝作用,仅在体内起效。凝血因子 VII、IX、X、II 半衰期分别约 6、24、40、60 小时, 因此服用药物后需 2~3 天开始发挥抗凝作用, 停药后 3~5 天这些凝血因子浓度恢复正常, 药物的抗凝作用才消失。
2
华法林的适应证
对于血栓高危疾病如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疾病,需要行长期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要终生服用华法林抗凝,生物瓣膜和或单独的成形环置入术后需要进行 6 个月的抗凝治疗。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患者口服华法林可以抑制新的血栓形成,急性期过后仍需维持应用一段时间,以减少血栓的复发。房颤患者 CHA2DS2-VASc评分≧2 分,需要长期口服华法林,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
3
服用方法
每天服用一次,饭前饭后均可,最好下午或晚上固定同一时间服用,不可漏服;
忘记服药之后 4 小时内请当时补上,超过 4 小时请勿补服,第 2 天继续正常用药,不能因为忘记服药而在第 2 天加倍用药。
如果连续两天漏服,需按照重新开始服药处理。应该按医生或药师建议的剂量来服用,不能随便停药或进行剂量调整;
除了适当加大前几天的剂量外,最重要的是立刻复查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并在其后的几天内每天复查,直至 INR 达到适当范围。
为了方便监测,每次检测 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增减药物时,请在华法林抗凝记录表中进行记录。
4
抗凝治疗的管理
华法林的个体差异较大,初始口服剂量需要考虑患者的肝功能、心功能、营养状况、用药情况、出血风险及患者的临床状况来决定。肝功能不全、营养不良、充血性心衰、高龄、高出血风险等一般状况差的患者宜从小剂量开始。
对于深静脉血栓或肺动脉栓塞的病人,尽管早期 INR 达标,也至少要和低分子肝素重叠使用 5 天。需要注意的是,口服华法林后早期(24~48 h)查 INR 可能升高,这是由于 VII 耗竭导致的,而 II 和 X 因子消耗掉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此时的抗凝并不充分。
服用华法林必须要注意监测 INR 值,以保证华法林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抗凝达标,可以防止血栓形成,抗凝不达标或过量,会引起血栓形成或出血,甚至卒中,瓣膜失功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对于 INR 值控制建议范围:主动脉瓣置换 1.5~1.8,MVR 1.8~2.3,TVR 2.5~3。
因主动脉瓣处血流最快,不容易形成血栓,INR 值要求最低。二尖瓣处血流速度次之,INR 值居中。三尖瓣处血流最慢,INR 值要求最高。肺动脉栓塞,INR 控制在 2~3。
这个目标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有无抗凝并发症进行相应调整。
INR 连续测得结果在目标范围之外再开始调剂量,一次升高或降低不必急于改变剂量,而应寻找 INR 波动原因;调整剂量时,一般情况下每次增减剂量 1/4 片,调整剂量后注意加强监测;INR 异常升高和出血密切相关,INR>3 时应停用华法林,并进行相应处理。
5
抗凝监测
开始服用华法林期间,需每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INR,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待 INR 维持在达标后,可逐步减少检测次数,并将检测间隔逐渐延长至 3 天、1 周、2 周,甚至 4 周。
如使用华法林期间出现药物累积过量或不足,应随时对用药量进行微调。一般来说,从开始使用至达到良好而稳定的凝血状态约需 2 周。由于老年患者药物清除速度减慢,常合并其他疾病或合并用药较多,故应加强监测。具体监测频率应遵医嘱。
目前我国患者的 INR 检测主要在医院检验科完成,需使用静脉血标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INR 即时检测技术(point-of-care test, POCT),只需一滴指血,可即时报告检测结果,大大简化了抗凝治疗的检测流程,为 INR 的门诊、急诊快速检测以及患者家庭监测提供了便利。
临床研究显示,与每月进行一次中心实验室的检测相比,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用 POCT 进行家庭自我监测同样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