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该不该治疗?真相如何?

李腾医生 发布于2017-05-17 16:03 阅读量7069

本文由李腾原创

早搏就像心脏里多了个“捣蛋鬼”  


健康人的心跳指令都是来自心脏里一个叫做“窦房结”的地方。正常情况下,心脏只有窦房结这一个心脏起搏点(“司令部”),而它发出的心脏跳动指令是非常整齐的。

但在某些情况下,心脏里会出现另外一个心脏起搏点(“捣蛋鬼”),此时心脏的跳动就会受两个起搏点指挥,而且“捣蛋鬼”完全不听“司令部”的指挥,经常会提前发出指令让心脏跳动,表现为心脏在还不该跳动的时候就跳动了,即过早搏动,简称早搏。

当这个“捣蛋鬼”位于心室时,我们就称之为室性早搏。研究显示,室性早搏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无论是心脏病患者,还是健康人,都可以出现室性早搏。

应该说,临床上绝大多数室性早搏都是良性的。或言之,虽然室性早搏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比如心悸、乏力或者突然感觉心脏“咯噔”一下等等,但其中绝大多数不会导致恶性后果,比如心脏性猝死、心脏衰竭等。因此,完全没必要为此而焦虑和紧张。

 符合“条件”的早搏才需要治疗  


关于早搏是否需要治疗,心律失常专科医生判断时有两大原则:首先,临床上大多数室性早搏并不需要治疗。其次,少数需要治疗的室性早搏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频发早搏和有症状的早搏。

所谓频发室性早搏,临床上通常会有一个“110标准”:具体来说,就是每24小时的室性早搏要么超过1万次,要么超过心跳总次数的10%(以8万次心跳来说,那就是至少8000次以上)。

对于患者伴随的症状一定要分析其是否和早搏相关,我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患者,用听诊器明明听到有很多的早搏,但患者却说那会儿并没有任何不舒服,此种情况下,患者的症状可能与早搏无关。

另一种有症状的早搏,需要说明的有两点:
1. 不同病人间的症状严重程度差异非常大,有的患者每日早搏上万次却浑然不觉,而有些则非常敏感,哪怕是出现一个早搏也能感觉到。

2. 有些病人的症状并不是心慌或心跳脱漏感,而是乏力。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治疗室性早搏的药物都有能使正常心跳变慢,偶尔当心动过缓时患者反而会出现不适或者风险,因此,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