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长间歇,不做起搏器,反而行射频消融术

李腾医生 发布于2020-11-22 16:20 阅读量8270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WNKcv5D1eisQ-ltZk5oUbw



起搏器植入和射频消融,是电生理治疗中的两大利器,缓慢者起搏器植入,快速者射频消融。但快慢综合征是个例外,有快也有慢,起搏器还是射频,这是个问题?







      何谓快慢综合征?顾名思义,是由于快速的心律失常,造成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因,是病根,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果,是表现。拿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来说,患者常常在阵发性房颤的基础上,出现长间歇(图1),从而伴有黑曚、甚至晕厥的症状。


图1:快慢综合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快速房颤、房速停止后,出现很长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即长间歇。


       为何在房颤终止后会出现长间歇?这就要从我们心律控制的两大理论说起:一为抢先占领,一为超速抑制。抢先占领是指心脏的节律由自律性高、频率快的心律所控制,超速抑制是指自律性高的起搏点对其他的潜在起搏点具有削减和打压的作用。

      拿正常的心律来说,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因而它是心脏的司令部,控制着整个心脏的节律(图2)。同时,它对其他的潜在起搏点,如房室结、希浦系和心室肌等,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而使得这些潜在的起搏器点,都只能乖乖地听从于它。

图2:在正常的心脏传导中,窦房结作为最高司令部,控制心脏的节律,并且抑制其他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

      但是当房颤发作之后,糟糕,心房频率可达300多次/分,远高于窦房结的频率,此时心脏的主导节律变了,是房颤而非窦律,房颤对窦房结也会产生超速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表现为,当房颤终止之后,窦房结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才能重新夺回领导权,这段修整的时间,就是长间歇(图1)。


长间歇的长短,决定了患者症状的轻重:间歇短者,表现为头晕和黑曚;间歇长者,可出现晕厥。快慢综合征继发的长间歇本身并不致命,但继发于长间歇后的伤害往往更大,比如摔伤,尤其危险场所的摔伤。





对于快慢综合征的治疗,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主要解决快,就是我们所说的射频消融(图3);一个主要解决慢,即植入心脏起搏器(图4)。


图3:对于快慢综合征,可以选择植入起搏器,然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和减少房颤的发作

图4:如能通过射频消融“根治”房颤,自然也会消除随房颤而来的长间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没有了房速、房颤等快速心律失常,就没有了他们对窦房结的抑制,就没有了窦房结长时间不能恢复自己正常的工作,就没有了长间歇,自然也就没有了后面一系列的问题。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能有多大的能力和把握,去解决掉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
       植入起搏器相对简单,植入后可以放心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需要担心应用药物造成长间歇的发生和加重,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对于相对年轻,或者对起搏器有所抵触的患者,还是有不合适的地方。

       在快慢综合征这场混乱中,快是乱的主谋,慢是快的继发反应,解决快是釜底抽薪去除主要矛盾,解决慢是收拾残局无奈之举。因而在消融导管等工具明显进步,射频消融成功率大大提升的情况下。对于相对比较年轻,而又不愿意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射频消融可以作为房颤后长间歇的治疗方法之一。

       但部分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两个问题,在射频消融手术解决房颤房速等快速心律失常之后,仍反复出现症状性长间歇就得植入心脏起搏器。



参考文献:

1. Adán V, Crown L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ick sinus syndrome. Am Fam Physician. 2003; 67(8): 1725–1732.

2. Keller KB, Lemberg L. The sick sinus syndrome. Am J Crit Care. 2006; 15(2): 226–229.

3. Lamas GA, Lee K, Sweeney M, et al. The mode selection trial (MOST) in sinus node dysfunction: design, rationale, an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 1000 patients. Am Heart J. 2000; 140(4): 541–551.

4. Demoulin JC, Kulbertus HE. Histopathological correlates of sinoatrial disease. Br Heart J. 1978; 40(12): 1384–1389.

5. Holm H, Gudbjartsson DF, Sulem P, et al. A rare variant in MYH6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risk of sick sinus syndrome. Nat Genet. 2011; 43(4): 316–320.

6. Mangrum JM, DiMarco JP.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radycardia. N Engl J Med. 2000; 342(10): 703–709.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