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久坐不动可能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然而,当你准备开始运动的时候,下面这些问题或许又成了通往健康路上的“绊脚石”——年轻时的心肺功能是否有利于一个人的一生?老年时才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是否仍然有用?到底是能延年益寿还是在浪费生命?对已经有某些心脏病的人来说,运动到底有害还是有益?近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运动与心血管相关的研究,提示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运动都不晚!青少年多锻炼,提高心肺功能,可以终生受益!
研究者在2006-2008年的HUNT3研究中跟踪了1117名心房颤动患者,结果显示,与不活动的患者相比,遵循运动指南要求的房颤患者,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减少45%和46%;心血管发病率和卒中的风险分别减少22%和30%。
每一个1-代谢当量任务(MET)估计的心肺健康度越高,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的风险低12%~15%。因此,即使在房颤患者中,体育锻炼达标和心肺功能较高与较低的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的长期风险相关,也就是说,我们建议房颤患者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改善心肺功能。
对超过40万名来自UK Biobank队列中年的受试者进行的超过280万人-年的随访分析显示,进行体育锻炼的参与者房颤发病风险较低,这一差异在女性比男性更明显。在进行一般强度的体育锻炼后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心室率的受试者,其心律失常风险也较低;同时,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也可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也就是说,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患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均较低。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的研究者们对超过110万60岁或以上的老年人进行的研究发现,与从不活动的人相比,那些之前不运动,但后来每周进行1~2次锻炼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了11%。相反,如果之前每周运动超过1~2次,现在不活动了,那么将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7%。因此,在老年人中,保持或增加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频率或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什么时候开始运动都不晚。
瑞典研究者对超100万名16-19岁男性青少年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平均随访28.4年,结果显示,心肺功能与以后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残疾风险呈强烈的负相关。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的关联性特别强,心肺功能最好的人要比最差的人风险低89%。此外,超重或肥胖与所有调查原因的心血管相关失能相关,而肌肉力量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失能之间的关联通常较弱。
衰老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潜在分子途径之一。瑞典研究者对84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久坐受试者进行了研究,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12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或标准建议。结果显示,高强度间歇训练可降低体质指数、体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加肌肉质量和最大摄氧量。此外,高强度间歇训练还能改善心血管风险增加的老年受试者的微血管功能障碍。
说了这么多,你还犹豫吗?准备动起来吧!《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提出的5项身体活动建议包括:
① 每日进行6~10千步当量身体活动;
② 经常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③ 积极参加各种体育和娱乐活动;
④ 维持和提高肌肉关节功能;
⑤ 日常生活“少静多动”。
运动强度指身体在指定时间内承受的物理或体力负荷大小,例如步行或跑步速度的快慢。不同强度的运动产生的生理反应不同,健康效应也不同。既往的科学证据和运动指南均强调中等运动强度,常用快走作为代表;随着新证据的累积,有益健康的运动强度范围进一步扩展。中等强度的下限降低到中速(4 km/h)步行的强度,而像中速跑步这样的“大强度”运动,因其对呼吸、循环系统和代谢的促进作用较中等强度活动更大,也被纳为有益健康的身体活动。当然,这里的“大强度”并不意味着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体力负荷,而是针对个体,在适度量力前提下,鼓励多动。
1千步当量相当于普通人中等速度(4 km/h)步行1000 步(约10 分钟)。《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推荐成人每日应进行6~10千步当量身体活动。
相当于1千步当量的活动举例:
熨烫衣物15 min
照看孩子11 min
拖地吸尘8 min
中速骑车7 min
负重快走5 min
健身操6 min
慢跑3 min
中速游泳3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