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分泌科医生每天都在为甜蜜的“事”奋斗,糖友也有数不尽甜蜜的烦恼……, 最近听到很多糖友在说过国庆长假后血糖控制不好了,波动性较大!血糖波动到底有什么样的危害?又该如何来避免,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血糖波动的事!
大家都知道,正常人体存在很精细的血糖调节机制,每天不同时间都会有波动,但波动范围较小,如同风平浪静的大海,虽有波浪起伏,但整体仍是平静和静谧的。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调节机制受损,血糖容易发生大幅度波动,此时,海面昔日的平静被打破,波涛起伏的大海咆哮着撞击海岸,如同起伏的血糖“冲击”着人体内大血管(动脉和静脉)和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对人体的心、脑、肾等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异常不仅表现为总体血糖水平升高,同时还伴有血糖波动幅度的增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增大与进餐、药物和胰岛功能受损相关,也与肠道激素水平异常变化有关。
那些糖友更易发生血糖波动
1、餐后高血糖的糖友
血糖控制不良,未经合理控制的餐后高血糖是血糖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2、低血糖风险大的糖友
低血糖是导致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低血糖后出现的苏木杰效应更加剧了高血糖。
3、胰岛功能差的糖友
2型糖尿病的胰岛功能主要变化有三点:一是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二是胰岛素质量下降;三是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和峰值下降。2型糖尿病患者随病情进展,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自身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血糖得不到有效调节,就会发生较大的波动。
4、病程长、老年糖友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复杂、病程较长,对低血糖的感知和耐受性差,慢性并发症常见,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多见。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血糖波动。
那些情形容易出现血糖波动?
1、饮食不合理
不控制饮食、饮食不规律,以及过多食入高油脂食物,使得胰岛不能很好地分泌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
2、药物剂量不足或用药不规范
有相当一部分糖友由于服药不当而影响了疗效。有的自行将药物减量,并且不查血糖,以致血糖升高后原来剂量未及时调整,会因药物剂量不足,造成血糖升高。
3、运动不恰当
部分糖友认为生病就应该休息,导致运动量减少或不愿多运动;另有一部分糖友存在急进心理,盲目加大运动量。使病情加重,血糖升高。
4、作环境、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
可导致糖友内心变化、情绪不稳定和暂时性机体不适应。使血糖调节激素发生紊乱,造成血糖波动。
5、合并其它疾病状态
糖友因外伤、手术、感染、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呕吐、失眠、生气、焦虑、烦躁、劳累等应激情况时,体内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
妙招防血糖波动,助糖友战胜糖尿病!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科学生活,规律饮食,规律运动,睡眠良好。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对胰岛素不敏感,应及时联用胰岛素增敏剂。
2、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友
先锁定空腹血糖正常化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再调整餐时胰岛素剂量;增加睡前剂量时应考虑空腹与餐后的关系,血糖高低波动大时,可加用口服药。
3、应用胰岛素时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
三餐前胰岛素+睡前长效基础胰岛素(或任何时间同定一针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4、苏木杰(Somogyi)现象
由于夜间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而出现高血糖者称为苏木杰效应,应在睡觉前适当加餐或适当减少晚餐前的抗糖尿病药物尤其是长效作用的药物,以防止后半夜发生低血糖。
5、黎明现象
由于夜间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空腹血糖升高,可增加睡前中、长效胰岛素剂量。从而控制后半夜尤其是凌晨高血糖的出现。
温馨提示!
控糖新理念强调,不可片面只对血糖严格控制,而忽视对血糖平稳的要求。因此,糖友的血糖控制需包括两个目标,一是对血糖总体水平的控制,即糖化血红蛋白要达标;二是对血糖波动性的控制,血糖波动应在正常范围内。总之,糖尿病患者日常应做好血糖监测,让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春晓医生了解更多医学科普知识
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