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嘴睡觉让孩子越长越丑?

张婕医生 发布于2023-03-16 15:11 阅读量14818

本文由张婕原创

现在很多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睡觉张着嘴,有时还伴随着打呼噜,磨牙而焦虑。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因为选择网上铺天盖地的“口呼吸贴”而迷茫。一提到睡觉张嘴,家长就不禁皱紧了眉头,为此而忧心忡忡,到处求诊问询。那么孩子经常睡觉张嘴,是什么原因?张嘴睡觉就一定是“口呼吸”吗?张嘴呼吸除了会“变丑”外,还有什么危害?怎么在家自测是否是口呼吸?发现孩子有张嘴睡觉的习惯,家长应该做些什么?随着张口呼吸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今天就来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1.  什么是口呼吸?张嘴一定就是口呼吸吗?

在安静状态下,(如睡觉),气流应该绝大部分通过鼻腔,这种呼吸状态是正常呼吸。

如果在安静状态下呼吸的气流通过口腔,并且经过口腔的气流超过一定比例,这个比例一般在25%-30%之间,这样的呼吸状态占总体呼吸时间的80%以上,这就是一种异常的呼吸状态,我们称之为“口呼吸”。如果大部分时间呼吸时气流全部通过口腔,那则是严重的口呼吸。

但对于3岁前的小宝宝而言,面部肌肉力量通常发育不足,嘴巴常呈现微微张开状态,但没有气流通过口腔,这种情况下的张嘴睡觉并不是口呼吸,不用过于担心。

  2.  什么原因导致的口呼吸?

(1)  阻塞性口呼吸

腺样体、扁桃体肥大以及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肥胖等疾病可致气道狭窄、阻力增加,孩子需要张口呼吸来代偿鼻通气量不足。


(2)  习惯性口呼吸

既往有鼻咽部疾病和口呼吸,疾病经治或自愈后口呼吸仍存在,是一种不良习惯。习惯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常发生于青少年,幼儿少见。这种不良习惯需尽早破除。

(3)  口腔颅颌系统发育异常

孩子的颅颌面生长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其中遗传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父母双方都有上颌突,下颌缩的情况下孩子的面容也会按遗传方向生长。从而导致唇肌力量弱,张口呼吸。

3.  病理性口呼吸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1)  影响面容

    

由于闭唇肌功能降低,唇不能自然闭合,形成开唇露齿;下颌后下旋转,关节肌肉适应性改变。同时舌体位置下降,颊舌肌力量不平衡,阻碍腭部向下发育,腭盖高拱,上牙弓狭窄,牙列拥挤。

典型的病理性口呼吸面容表现为:鼻梁扁平、上唇过短、嘴唇无法自然常闭、牙列狭窄、牙齿前突、下颌后缩、头部前倾。

(2)  影响姿势体态

为了适应口腔呼吸状态下空气的吸入,身体会做出调节,于是导致头部,肩膀,和脊椎姿态的改变。伴随这种口腔呼吸,会出现如头部前倾,含胸耸肩,脊椎弯曲的加剧,骨盆的倾斜等现象。

 

(3)  影响生长及智力发育

用嘴呼吸的人气道是狭窄的,而气道狭窄的最大危害就是缺氧,尤其是导致睡眠过程中吸氧量不足,时间久了就会增加心脏负荷,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而儿童晚上张嘴睡觉,吸入的氧气量不够,容易造成脑部供氧量不足,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使得身材矮小,同时脑部缺血缺氧还易导致大脑发育不良,影响智力。

(4)  影响免疫力,易生病

鼻子对外在的空气有一定的加温、加湿和过滤大颗粒尘埃的功能,是人体的免疫防御屏障。如果是张嘴呼吸,空气躲过鼻子对细菌,过敏原以及其他污染物的防御,直接从咽喉到下气道,就引发一些不适感和呼吸道疾病,抵抗力也随之下降。同时鼻涕倒流易使咽鼓管咽口堵塞,可能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4.  口呼吸的家庭自检

(1)  观察试验法

在孩子熟睡并处于仰卧位的时候,观察孩子是否张口

(2)  闭唇试验法

在家里孩子熟睡时,用手将孩子的上下唇闭合,用鼻呼吸,看孩子是否感到呼吸费力,如果孩子不出现挣扎、惊醒等情况说明孩子鼻腔通气是顺畅的。

(3)  镜面试验法

在孩子仰卧熟睡时,将单面镜放置孩子唇部以下,观察镜面是否有雾珠形成,如果有雾珠的话孩子就可能存在口呼吸,如果没有基本上可以判断没有口呼吸症状。镜子的温度需要室温或者低于室温。

5.发现孩子张口呼吸后,家长如何就诊?

家长发现孩子张口呼吸后,到底要看耳鼻喉科,还是矫治专科?可能有的家长会因为打鼾,鼻塞等就诊耳鼻喉科,也可能会因为面容变丑,牙齿不齐就诊早期矫治专科。但无论是正畸医生,还是耳鼻喉医生,或者呼吸内科医生都需要结合视诊、问诊、及其他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干预,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干预。以期望通过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治疗收益。

对于阻塞性口呼吸,我们要找到阻塞的根源,是因为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还是鼻炎或其他?只有找到了病因,我们才能够对症治疗。因此,发现了气道阻塞问题,要由耳鼻喉科医生进行专业的检查诊断和治疗。

对于习惯性口呼吸以及口腔颅颌系统发育异常造成的牙颌面畸形,需要通过正畸治疗干预不利的颌面发育倾向和咬合关系;并配合肌功能训练恢复口面部肌肉的协调性。孩子和医生共同努力,在进行肌功能训练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牙颌畸形干预。

只有综合各个维度的评估和处理,才能做到尽可能的为孩子带来帮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