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那些事之三 胶质瘤的诊断,病理特点

胡继良医生 发布于2024-10-13 23:10 阅读量1794

本文由胡继良原创

脑胶质瘤的确诊依赖于头部增强核磁共振检查及切除的肿瘤的病理检查。头部增强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脑的结构、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水肿严重程度、脑室挤压情况等。磁共振的波谱分析能够协助鉴别,病变是胶质瘤还是炎症、梗塞、脓肿等。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头部核磁共振检查能基本确定是否病变为胶质瘤,并根据此影像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头部CT检查对颅骨的破坏、颅内出血的显示较好,其他方面不如核磁共振检查。



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胶质瘤形态不规则,血供丰富强化,周围水肿明显(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胶质瘤的良恶性,分级,都依赖于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就是将切除的肿瘤,制作成菲薄的切片,然后进行一些特殊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周围细胞、血管的情况,并对特殊分子、基因和蛋白进行检测确认,综合评判肿瘤的级别、良恶性。因此,病理结果对于疾病及预后的判断极为重要。


将切除的肿瘤组织制作成菲薄的切片,进行染色,显示大量增殖的肿瘤细胞,血管丰富


随着科技的进步,二代基因测序、DNA甲基化谱等组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物被应用于胶质瘤的分类、分型、分级、预后和治疗方面。第5版《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根据组织学和分子病理学特点将胶质瘤分为5个组别:①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②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③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④局限性星形胶质瘤;⑤室管膜肿瘤。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如IDH1,1p/19q 联合缺失,H3K27突变,H3G34突变,ATRX突变,TP53突变,CDKN2A/B纯合性缺失,TERT启动子突变,BRAF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EGFR、FGFR,ZFTA、YAP1、MET基因融合等,我们无需知道这些分子的具体意义,但是知道其作用在于帮助对肿瘤进行精准诊断,并且协助肿瘤的后续放化疗及预后评估。


规范化的胶质瘤病理报告应包括:(1)整合诊断;(2) 组织病理分类;(3)WHO 级别;(4)分子信息,应注明标本类型、检测方法、变异类型等详细信息。同时,病理报告中还应该包括患者基本临床信息、肿瘤部位及特殊情况备注等。比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分子病理分型,成人胶质瘤分为:一)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1.星形细胞瘤;2.少突胶质细胞瘤;3.胶质母细胞。二)局限性星形细胞胶质瘤: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毛细胞样特征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3.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4.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5.脊索样胶质瘤;6.星形母细胞瘤;三)室管膜肿瘤,幕上室管膜瘤,ZFTA融合阳性型;幕上室管膜瘤,YAP1融合阳性型;后颅窝室管膜瘤,PFA组;后颅窝室管膜瘤,PFB组;脊髓室管膜瘤,脊髓室管膜瘤,MYCN 扩增型;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室管膜下瘤。类型不同,预后完全不同。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