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脑,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肿瘤长到不同的部位,引起的功能障碍、表现也不同。脑从表面看,由不同的回路和脑沟构成,额部的脑主要功能为思维、精神、运动、语言等。胶质瘤发生在这个部位,会导致对侧肢体活动障碍、精神障碍、意识淡漠、性格改变、语言障碍等;顶部的脑,主要是控制对侧肢体的感觉,味觉等。胶质瘤发生在这个部位,会导致对侧肢体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行走困难等;枕部的脑,主要控制视觉,看东西的清晰度、范围等。胶质瘤发生在这个部位,会导致看东西模糊,看东西的范围变小;颞叶,控制听觉、记忆。胶质瘤发生在这个部位,会导致听不懂他人言语,记忆力下降、癫痫等;小脑是主管平衡功能,能调节肌张力,还调节随意运动、精细运动。胶质瘤发生在这个部位,会导致头晕、行走不稳、平衡障碍等。脑长胶质瘤后,脑水肿,脑内容物增加,导致颅内压增高,引起慢性头痛、癫痫等。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脑功能的发挥,是通过生物电信号传导的。大脑皮层将运动指令通过电信号,经过细胞间形成的神经传导束传递到脊髓,更换细胞,然后再通过脊髓细胞发出的信号指令控制肢体的运动。肢体皮肤接收到的感觉信息,比如疼痛、冷热等,通过相反的路径,通过神经传导束,将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感受到信号后,经过整个分析,做成反应,比如指挥肢体躲避疼痛刺激等。当发生胶质瘤后,肿瘤会挤压、破坏这些传递信号的“电线”,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大脑发出运动指令,通过向下走形的神经传导束传递电信号至脊髓细胞,更换神经细胞,形成外周神经,控制特点部位的运动。
大脑内众多的“彩带”,为脑内众多的神经传导束,像不同走形的“电线”,传递不同信号指令,发挥不同的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Ⅰ~Ⅳ级,级别越高,提示恶性程度越高,其中Ⅰ、Ⅱ级胶质瘤为低级别胶质瘤,预后良好;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预后不佳,通常需要手术切除,辅助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级别的划分,依赖于切除的肿瘤细胞,在显微镜下看,观察细胞的形态,并做特殊的染色和特定的基因分子检测,统称病理检查。病理检查的结果决定肿瘤的级别,决定了患者术后的观察时间、预后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