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

胡继良医生 发布于2023-12-03 23:48 阅读量710

本文由胡继良原创

67岁的王阿姨,近半年来开始出现反复头晕、头痛,双眼视力下降,看东西时模模糊糊,像隔了一层纱,原本以为是年纪大,劳累引起,休息休息就会好,不料症状却没有丝毫好转。后来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得了脑膜瘤。一想到是肿瘤,还发生在大脑,这可吓坏了王阿姨的家人们。那脑膜瘤究竟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严不严重?该如何治疗呢?

在人的颅骨与大脑组织之间,有三层膜,从外到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合称脑膜。脑膜瘤就是一种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的脑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7.6%,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颅内肿瘤。

                         

脑膜瘤常有完整包膜,多属脑外肿瘤;大体形态有两种,即球形、分叶状肿块或为扁平状,后者易见于颅底部位;肿瘤可浸润硬脑膜及临近骨质;脑膜瘤的硬脑膜附着处常为宽基底,少数者狭窄而呈有柄肿瘤;肿瘤与相邻脑质有明确分界,其间有裂隙状蛛网膜下腔并有陷入的血管;脑膜瘤血供丰富,多来自脑膜动脉分支,肿瘤周边部位可有软脑膜血管参与供血,侧脑室内脑膜瘤血供来自脉络膜动脉;瘤内常可见到坏死和出血灶,大量出血者比较少见,有时瘤内也可发生囊变。脑膜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中位年龄66岁,在0~1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中并不常见;女性多见,女男比2∶1。

                        

大多数人都会谈“瘤”色变,认为是不治之症。但脑膜瘤,其实没有那么可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类标准,90%以上的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很少发生复发和侵袭,仅仅极少部分为非典型脑膜瘤或恶性脑膜瘤,侵袭性强、容易复发。因此脑膜瘤也被戏称为脑肿瘤中的“良民”。

脑膜瘤生长慢、病程长,当它体积小且位置相对不重要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当其直接刺激脑膜后,可能会出现头痛、癫痫等症状,若脑膜瘤压迫到脑组织,形成颅内高压,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等症状以及局部神经功能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晰等。[2]具体而言,肿瘤的大小和生长部位,会引起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

运动区、感觉皮层区或语言功能区的脑膜瘤则可能引起运动、感觉、失语和癫痫等症状。

运动皮层等功能区的脑膜瘤可刺激周围神经细胞导致全身性和部分性癫痫发作。

额叶矢状窦旁的脑膜瘤可能引起进行性的肢体乏力。

矢状窦旁边脑膜瘤导致颅内压增高,患者会感觉到头晕、恶心、头痛、呕吐等。

前部(额部)或室旁脑膜瘤可能会引起人格改变和意识水平的改变,最初可能被误诊为痴呆或抑郁症,应注意鉴别。

椎管内脑膜瘤可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背痛。

脑膜瘤体积增大压迫大脑内的神经,可以出现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听力减退、嗅觉障碍、面部麻木、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当肿瘤体积巨大时可能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神态呆钝、反应迟缓、行走不稳、手足震颤等脑功能障碍。

                  

大多数脑膜瘤可通过增强核磁共振(MRI)扫描检测,并清晰显示局部细节。头颅CT扫描以评估是否有颅骨受累,或肿瘤是否钙化。当表现出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进行检查,及时诊治。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