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了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医疗技术——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辅助下冷冻旋切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利用这一技术,为一位74岁重度慢阻肺患者精准锁定肺部可疑病变,仅通过“一针穿刺”,便获取到足量高质量组织样本,使得肺部疑难病变诊断有了“精准导航+超稳取材”的双重技术保障!
一、两大“黑科技”强强联合:精准定位+稳定取材传统肺部穿刺活检长期面临两大棘手难题:一是病变定位难度大,特别是那些处于肺部深部或邻近重要器官的病变,难以精准锁定;二是取样风险高,患者呼吸运动极易造成穿刺偏差,多次穿刺不仅会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还会让患者承受更多痛苦。宝安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运用的“机器人导航+冷冻旋切”组合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
1.机器人导航系统:肺部穿刺的 “精密导航仪”:该系统借助 CT 影像构建肺部三维立体模型,如同为穿刺操作配备了一台精准的 “导航仪”。它能够规划出最佳穿刺路径,并实时追踪穿刺针的位置。即便病变隐匿在血管旁、气管间隙等危险区域,也能巧妙避开障碍,精准抵达目标,极大地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
2.冷冻旋切技术:革新取样方式,提升取样质量:这项技术摒弃了传统弹簧弹射活检针的 “猛击式” 取样方式,采用气动旋切与极速冷冻双重机制。在低温作用下,病变组织瞬间被冻粘,呼吸运动对穿刺的影响大幅降低。同时,通过旋转切割获取的组织样本更大、更完整,单针取样效率提升 3 倍以上,大大提高了 “一针确诊” 的可能性。
二、高龄、高危患者的“希望之光”
此次接受治疗的王先生患有极重度慢阻肺病,早年还因肺部重度支气管扩张感染切除了 1/3 肺叶,目前肺功能仅为正常人的 1/3。若采用传统穿刺方式,王先生不仅要承受高风险的多次穿刺,甚至可能因身体无法耐受而延误诊断。这项新技术的优势,成功为王先生获取了满意的肺部组织,并送检病理。
哪些患者适合这项 “双保险” 技术呢?
1.心肺功能较弱患者:如慢阻肺(FEV1<40%)、心功能 III - IV 级、近期发生心梗的患者。
2.高龄且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患者:80 岁以上,合并糖尿病肾病,长期使用激素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3.病变位置特殊患者:病变靠近大血管、心脏、气管等手术高危区域的患者。
4.需要保护肺功能患者:既往有肺切除史的患者、肺气肿患者。
5.多发病变或拒绝手术患者:肺部多发可疑病变无法全部切除,或者追求微创,想先明确诊断而拒绝传统手术的患者。
三、从“危险取材”到“精准捕获”:拓展微创诊断新领域
与传统活检技术相比,“机器人导航 + 冷冻旋切” 技术优势显著:
1.穿刺次数更少:只需单针就能获取高质量样本,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
2.诊断率更高:冷冻固定组织的方式避免了样本碎裂,病理科医生能够获取更完整的病变信息,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3.适用范围更广:让心肺功能差、高龄等被视为 “穿刺禁区” 的患者也有了明确诊断的机会。
随着肺部疾病筛查的日益普及,肺部病变的检出率逐年上升。宝安区人民医院的这项技术创新,为肺部病变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 “深圳方案”,尤其为高龄、高危人群开辟了微创诊断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