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娩时医院都会根据妈妈的自身条件来决定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盆底肌只有在顺产时才会出现损伤,其实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两大主要因素:妊娠和分娩。
盆底肌修复的重要性
女性盆底肌肉像“吊床”一样,支撑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盆底肌肉有许多生理机能,比如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紧缩度等。
大量研究表明,妊娠和分娩对盆底肌都有不同程度损伤,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恢复,将会遗留很多并发症,包括子宫脱垂、尿失禁、便秘、性冷淡、骨盆深部疼痛、腰酸痛等病症。因此,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非常必要。
剖宫产只是生产的一种方式,无法改变妊娠期对盆底造成的损伤
在怀孕之前,腹腔压力会将子宫向骶骨和尾骨的方向推,盆底所受的压力较小。但随着胎儿体重及羊水重量的增加,腹腔内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盆底肌也会因持续性的压力而出现松弛疲劳。肌力下降就出现了盆底功能障碍。
因此,不管是顺产或者剖宫产的女性均有可能会发生盆底肌损伤,进而导致盆底功能下降,引发一系列盆底疾病的临床症状。所以剖宫产妈妈同样需要做盆底修复。
因此相当一部分选择剖宫产的女性对盆底康复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不经产道的分娩不会带来盆底的损伤。孰不知,顺产和剖宫产都可能会对盆底造成伤害,从而需要进行科学的产后康复。
盆底功能康复要点
产后42天,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黄金期
产后超过42天、子宫恢复良好、无感染的女性可及时进行盆底肌肉的检测及康复,这样有利于减少盆腔器官脱垂、阴道松弛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产后1年内,是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关键期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越早越好。随着年龄增大,激素水平下降,肌肉变得松弛,到了中老年后,很可能会出现轻中度压力性痉挛或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
借助仪器感受并学会收缩、放松盆底肌肉
学习识别并有意识地控制盆底肌,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避免腹肌收缩)。 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出现的症状,根据盆底肌损伤情况(肌肉纤维受损的程度和类别)应用综合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目前,盆底功能检测逐步纳入到产后42天检查项目中,主要着重对潜在的盆底轻中度损伤人群进行早期干预,以阻断慢性盆腔疼痛、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一系列盆底性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
港龙妇产医院引入生物反馈治疗仪开展盆底功能损伤的评测及干预治疗,通过电刺激、凯格尔训练、游戏训练等指导患者学习控制盆底肌肉运动,促进盆底血供,增强盆底肌力,缓解肌肉痉挛,纠正错误的肌肉运动模式,帮助患者及早恢复盆底神经肌肉功能。
· 根据患者年龄、症状、体征以及盆底功能损伤评定等级来确定初步的治疗方案;
· 选择不同的程序 (即不同的电刺激参数和生物反馈波形,具体电刺激参数包括 :电流类型、波形 、 频率、脉宽、强度、时间等) 、疗程和康复锻炼等进 行电刺激+生物反馈;
· 首次疗程结束后及时复查盆底功能,并进行家庭康复指导,指导其分别在半年后、一年后复查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