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可能让很多家长揪心,也日益受到关注的话题——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我们常说的自闭症。
就在昨天(2025年4月17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了最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MMWR),其中一份关于孤独症的监测报告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数据:在美国,2022年被监测的16个地区中,8岁儿童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达到了32.2‰,相当于每31个孩子中就有1个被识别出来。
这个数字,相比于几年前(2020年的1/36,2018年的1/44)又有了新的变化。看到这样的数据,您可能会感到惊讶,甚至有些担忧。但请先别急,数字背后隐藏着复杂而多维的信息。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结果,更关乎着无数家庭的日常,关乎着我们如何理解、接纳和支持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
这篇文章,希望能带您一起,拨开数据的迷雾,更深入地认识孤独症,了解最新的趋势,并为所有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们送上一份温暖的拥抱,告诉你们:在这条路上,你们从不孤单。 同时,也让我们共同思考,如何响应今年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的主题——“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包容、更有爱的世界。
第一部分:解读数据——孤独症识别的新图景
1. “1/31”意味着什么?是孤独症“爆发”了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患病率的上升,并不完全等同于孤独症本身的“发病率”急剧增加。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诊断标准的演变和完善: 医学界对孤独症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公众意识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医生开始关注儿童早期发展,能更早地识别出需要帮助的孩子。
筛查和诊断服务的普及: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早期筛查和诊断服务的可及性提高了,使得更多原本可能被忽视的孩子得到了识别。
报告中也提到,不同监测点的数据差异巨大(从德州拉雷多的9.7‰到加州的53.1‰),这恰恰说明了地区性的诊断资源、服务可及性、政策支持等因素对识别率有着显著影响。与其说是“爆发”,不如说是我们正在**“更好地看见”**这些独特的存在。
2. 谁更容易被“看见”?——变化的趋势与挑战
过去的报告常常显示,白人孩子和来自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被诊断。但最新的数据(2022年及2020年)呈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变:
种族与族裔: 在美国,亚裔/太平洋岛民、非裔、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西班牙裔/拉丁裔以及多种族背景的8岁儿童中,孤独症的识别率高于非西班牙裔白人儿童。这可能表明,针对少数族裔群体的诊断服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更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性别差异: 男孩的识别率依然显著高于女孩(约为3.4:1),但这个比例相比前几年(2018年为4.2:1)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可能需要更关注女孩孤独症的识别,她们的表现有时可能更隐蔽,不易被传统标准捕捉。
社会经济状况: 过去认为高收入社区识别率更高的现象已不再普遍。在部分监测点,甚至出现了低收入社区识别率更高的情况。这可能与特定地区的公共服务覆盖、补助政策有关,但也可能暗示着,社会经济因素(如报告中提到的社会脆弱性指数SVI、社会决定因素SDOH)可能通过影响孕期健康、早期发展环境、医疗服务获取等多种途径,与孤独症的发生和识别产生复杂的关联。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指出,在伴有智力障碍(ID)的孤独症儿童中,非裔、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亚裔/太平洋岛民和西班牙裔/拉丁裔儿童的比例,要高于白人或多种族儿童。 这再次凸显了健康公平性的重要议题。除了诊断服务的公平性,我们更要关注那些可能影响儿童神经发育的深层社会因素,如孕产期保健、营养、环境安全、早期干预资源的公平分配等。
第二部分:希望之光——早期识别与干预的进步
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报告也带来了令人鼓舞的消息:早期识别正在取得显著进展!
“4岁看8岁”: 报告比较了2022年时4岁(2018年出生)和8岁(2014年出生)两组孩子的情况。结果发现,在4岁(48个月)之前就被诊断或获得特殊教育资格的比例,4岁组的孩子是8岁组孩子的1.7倍! 这意味着,孩子们获得诊断和支持的年龄正在显著提前。在一些地区(如加州、波多黎各),这种进步尤为明显。
早期评估的重要性: 尽管8岁孩子确诊的中位年龄仍在47个月(近4岁),但超过一半的孩子在3岁前就接受了首次发育评估。这表明,家长和专业人士对早期迹象的警觉性在提高。
疫情下的韧性: 报告还分析了新冠疫情初期的影响。虽然在2020年初,评估和诊断确实受到了短暂冲击,但很快,针对更年幼儿童(2018年出生队列)的评估和识别活动就恢复并超越了疫情前的水平。这其中,远程评估(Telehealth)等新方式可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为什么早期识别如此重要? 大量的研究证实,早发现、早干预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早期干预可以帮助孩子在语言、社交、认知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减轻核心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也为家庭提供及时的支持和指导。
给家长的提示:
相信你的直觉: 如果你对孩子的发育有任何担忧,不要犹豫,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或专业机构。
了解发展里程碑: 利用可靠的资源(如CDC的“Learn the Signs. Act Early.”项目,国内也有类似的筛查工具和指南)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应达到的能力。
寻求专业评估: 如果存在疑虑,寻求全面的发育行为评估。记住,孤独症的诊断可以在1岁左右就开始变得可靠。不要被“孩子还小,再等等看”的说法耽误。
第三部分:拥抱与同行——给孤独症家庭的力量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如果您的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请允许我给您们一个深深的拥抱。
我知道,这条路或许充满了挑战:从最初的震惊、迷茫,到四处求医、坚持康复训练,再到应对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承受外界异样的眼光……其中的艰辛,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但请相信,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31”的另一面: 这个数字也意味着,有庞大的社群和您同行。在美国,有数百万家庭和您一样,正在经历相似的旅程。在中国,虽然缺乏全国性的精准数据,但孤独症群体的规模同样不容小觑。这意味着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分享,有更多的同伴可以互相支持。
看见孩子的独特光芒: 孤独症不是缺陷,而是一种不同的神经发育方式。您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需要更多支持,但也可能在另一些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天赋(如专注力、记忆力、对特定领域的兴趣等)。请努力去发现和欣赏孩子的闪光点,相信他们的潜力。
寻求支持,关照自己: 育儿之路不易,养育特殊需要儿童更需要巨大的能量。请积极寻求家人、朋友、专业人士和家长组织的支持。同时,也别忘了关照好自己,您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
第四部分:共同的责任——构建全纳友好的社会
正如今年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的主题所倡导的:“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这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使命。
最新的CDC报告揭示了进步,也暴露了短板。它提醒我们:
持续提升公众认知: 需要更广泛、更科学的社会倡导。让大众了解孤独症不是“性格孤僻”,不是“家庭教育失败”,更不是“精神病”。理解他们的困难,尊重他们的不同。
推动服务体系建设:
公平可及的诊断与干预: 确保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家庭背景如何,有需要的孩子都能获得及时、规范的诊断和早期干预服务。消除地域、经济、文化带来的壁垒。
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孤独症的支持需求贯穿一生。从早期干预,到融合教育,再到职业培训、就业支持、社区生活、养老保障,都需要建立完善、衔接的服务链条。
家庭支持: 为孤独症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家长培训、心理支持、经济援助等,减轻家庭负担。
创造包容的社会环境:
在教育、就业、社区活动等各个领域,消除歧视,提供合理便利,让孤独症人士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鼓励企业、学校、社区机构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孤独症人士创造更多机会。
结语:从看见到了解,从了解到拥抱
孤独症的识别率在上升,这既是挑战,也是契机。它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真正理解、接纳并支持神经多样性的社会?
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否身处“谱系”之上,都值得被温柔以待,都拥有无限可能。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科学的认知破除误解,用温暖的行动取代歧视,用完善的体系托举希望。落实关爱,推动发展。 这不仅是为了孤独症群体,更是为了我们共同的、更多元、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转发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加入关爱的行列。
文中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