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的门诊经历让我心情沉重:一个12岁的女孩,近视、牙列不齐、脊柱侧弯,妈妈陪着她辗转于配眼镜、箍牙、康复训练之间,不堪重负。女孩看起来很低落,妈妈抱怨她不听话,害怕将来会发展到要做手术的地步,甚至在诊室里崩溃大哭。另一个一年级男孩,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写字不认真被老师要求来诊,评估后发现他存在中度感统失调,智商114。家长展示的作业显示,作为一个未经过幼小衔接的孩子,他的书写并没有态度不端或过当的问题。然而,孩子已经主动要求上了两个写字班,还是会因自己不工整被留堂,每天学到很晚,成绩却依然在班上倒数。
这两个案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下的育儿环境太“卷”,许多家长在焦虑中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孩子的脸上渐渐失去了笑容。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斯坦福大学儿童教育课程提出的“支持性养育”理念,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什么是支持性养育?
支持性养育的核心是“自然发展”。它强调,家长不需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而是要创造一个能够支持他们自然发展的环境。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接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化解情绪,并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在育儿过程中,家长常常陷入一个误区: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物质条件和未来规划。然而,这种焦虑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压力,甚至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快乐。支持性养育则提醒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控制”。
1.接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往往与他们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们需要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2.用轻松的方式化解情绪: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情绪波动时,我们需要用一种轻松、游戏化的方式帮助他们化解情绪,而不是用说教或惩罚的方式。
3.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逐步独立的过程,我们需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而不是过度干预。
为了更好地理解支持性养育,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运动和感官来探索世界。他们需要通过触摸、抓握、爬行等动作来建立对世界的初步认知。支持性养育的关键是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自由探索。比如,当孩子试图自己用勺子吃饭时,即使弄得满地都是,我们也应该鼓励他们尝试,而不是直接喂饭。
这个阶段的孩子记忆力迅速提升,想象力也非常丰富。他们开始通过模仿和想象来理解世界。支持性养育的重点是提供丰富的游戏和阅读材料,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比如,当孩子用积木搭建一个“停车场”时,我们可以加入他们的游戏,而不是纠正他们的“错误”。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发展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不再只是通过感官和想象来理解世界,而是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支持性养育的重点是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比如,当孩子问“为什么叶子是绿的?”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或查阅资料来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比如发脾气、骂脏话、撒谎等。支持性养育的关键是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惩罚或纠正。
当孩子发脾气时,往往是他们在表达某种需求或情绪。支持性养育的关键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压制或忽视。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时,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因为这个玩具坏了。”而不是说:“别哭了,再买一个就是了。”
案例:当孩子在车里想喝水,但爸爸没有立刻停车时,孩子可能会发脾气。爸爸可以说:“你渴得连口水都要干掉了,爸爸赶紧快马加鞭,争取一秒钟就把水买好。”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接纳,而不是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情绪是错误的。
当孩子骂脏话时,往往是他们在探索语言的力量。支持性养育的关键是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孩子使用合适的语言。比如,当孩子骂脏话时,我们可以说:“你说的那都是小儿科,你知道大人们最不想听到的一个词是什么吗?”然后编一个搞笑但无伤大雅的词,让孩子觉得有趣,而不是觉得骂脏话是一种“酷”的行为。
案例:当孩子骂脏话时,家长可以编一个搞笑的词,比如“绵绵胡子”,然后说:“你千万不要大声说这个词哦,因为每一个大人听到这个词都会非常尴尬地笑。”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而不是让他们觉得骂脏话是一种获得关注的方式。
当孩子撒谎时,往往是他们在试探自己的能力。支持性养育的关键是理解孩子撒谎背后的动机,而不是直接揭穿或羞辱。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表达真实感受,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而不是让他们觉得撒谎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案例: 孩子撒谎说“我已经把房间整理好了”时,家长可以先接纳孩子的“谎言”,然后引导他思考:“哇,你这么快就整理好了?妈妈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能带我去看看吗?” 当孩子意识到房间其实还没整理好时,家长可以温和地说:“哦,可能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再整理一下。要不要我们一起完成?这样你的房间会变得更整洁哦。” 这样既没有直接揭穿孩子的谎言,也帮助他意识到诚实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了一个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方式既避免了让孩子感到羞愧,也鼓励他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谎言”,同时增强了与家长的信任和连接。
兴趣班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选择。支持性养育的关键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斯坦福大学的课程给出了几个建议:
兴趣班应该用来支持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弥补他们的不足。比如,如果孩子喜欢画画,我们可以给他报一个绘画班,而不是因为他“不擅长运动”而给他报一个体育班。
判断孩子的擅长有三个标准:高频率的自发行为、明显的优于同龄人、主动追求越做越好。比如,如果孩子经常自发地画画,并且画得比同龄人好,同时还在不断追求进步,那么画画就是他的擅长。
兴趣班的选择应该与家庭的生活方式结合,而不是脱离实际。比如,如果家里没有人弹钢琴,我们就不应该强迫孩子去学钢琴,而是可以选择与家庭生活方式更契合的兴趣班。
如何避免育儿内卷:
放下焦虑,专注于孩子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每个孩子都拥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和节奏,我们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尊重和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不是陷入无谓的攀比之中,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减少不必要的兴趣班安排:兴趣班的存在初衷是为了培养和拓展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不应成为家长单方面期望的寄托。过多地安排兴趣班不仅会侵占孩子宝贵的玩耍和休息时间,更可能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心理和学业负担。
关注并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虽然学习成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只有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总结:支持性养育的核心是连接
回想开头提到的两个孩子,他们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长的焦虑和过高的期望。育儿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让我们放下焦虑,用“支持性”的养育方式,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无论是应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还是选择兴趣班,支持性养育的核心都是与孩子建立紧密的连接。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需求,接纳他们的情绪,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支持孩子的自然发展,帮助他们成为自信、独立的个体。
最后,问自己一句:在过去的几天里,我做的事情是在巩固与孩子的连接,还是在剪断它? 孩子的每一次哭闹、每一次发脾气,都是在告诉我们:“妈妈,我跟你的连接断了,快来帮我修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