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孩子内驱力的密码:为什么有些孩子自带动力,而你的孩子需要推着走?

戴梦颖医生 发布于2025-03-11 11:23 阅读量3889

本文由戴梦颖原创


在亲子教育的旅程中,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自信、独立且具有内驱力的人。然而,我们常常困惑:为什么明明用心良苦,却总是与孩子产生冲突?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们的建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本文将从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激发内驱力等方面,帮助家长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


 一、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 


在亲子沟通中,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只关注孩子"没有做到"的部分,而忽略了孩子"已经做到"的努力。


1.1 白色与黑色区域的隐喻


想象一个孩子的真实样子是一个白色的区域,而孩子尚未达到的部分是外围的黑色区域:

白色区域:孩子真实存在的努力、特质和感受;

黑色区域:孩子尚未做到、我们期待他做到的部分。


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聚焦于白色区域,看到孩子的真实样子,肯定他们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只关注他们的不足。当我们只看到黑色区域时,亲子关系就会变成一场消耗战;当我们聚焦于白色区域时,亲子关系则成为相互托举、相互成就的和谐关系。



1.2 案例:阅读作业的困境


七岁的明明有一项英语阅读作业,需要读完一本英文绘本并回答问题。晚饭后他坐在书桌前,阅读了10分钟,然后开始左顾右盼,注意力明显分散。妈妈走过来说:"你怎么又不专心了?这本书不难,去年你读过更难的。再过几天就要小测验了,你这样怎么能考好?"


在这个情境中,请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的真实样子是什么?他已经做到了什么?

晚饭后主动坐下来开始阅读作业;

专注阅读了10分钟;

面对有一定难度的英文绘本,尝试了解其内容;

可能遇到了不理解的部分而产生挫折感;

也许感到疲惫,需要短暂休息。


如果妈妈能看见这个白色区域,她可能会说:"我注意到你晚饭后就主动开始读绘本了,而且一口气读了10分钟,这本书有些单词比较新,你能坚持这么久很棒。看起来你现在有点累了?要不要休息几分钟,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这样的回应不仅肯定了孩子已经付出的努力,还为他提供了继续前进的支持,同时尊重了他的真实感受。




1.3 肯定孩子真实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描绘自我。当我们否认孩子的感受时,实际上是在告诉他们:"你的感受不重要",这会导致孩子形成"我不重要"的自我认知。


案例:新环境中的害羞


五岁的萌萌刚上幼儿园大班,班级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开学一周后,老师反馈说萌萌在班上几乎不说话,不与其他孩子互动。回家路上,爸爸问她为什么在幼儿园不跟其他小朋友玩。


错误做法:爸爸直接说"你以前在小班中班都很活泼啊,怎么到大班反而变得胆小了?你要勇敢一点,主动去跟别人说话啊!"


为什么不奏效?这种回应否认了孩子在新环境中的真实感受,给了她额外的压力,同时隐含了对她现状的不满和否定。


有效做法

先描述事实:"老师说你在新班级很少说话"

探索感受:"换了新老师、新同学,感觉是不是有点不一样?"

肯定情绪的合理性:"刚到新环境需要时间适应,很多人都会这样"

分享经验:"爸爸小时候也经历过换班级,一开始也会觉得有点不自在"

提供支持:"如果你想要和某个小朋友玩,但不知道怎么开口,我们可以一起想想怎么说"


这样的回应承认了孩子的感受,让她知道自己被理解,同时也微妙地暗示这种情况是暂时的,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改变。




1.4 倾听胜于说教


当孩子表达情绪或面临困境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给建议或说教。然而,真正有效的沟通始于倾听和理解。


案例:丢失心爱的玩具


六岁的轩轩在幼儿园弄坏了他最喜欢的变形金刚玩具,放学后一直哭个不停。


无效回应:

"不就是个玩具吗?回头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否认情感重要性)

"我不是告诉过你贵重的东西不要带去学校吗?"(指责)

"别哭了,男子汉大丈夫,为这点小事哭多丢人"(否定情绪)


有效做法:

接纳情绪:"你很难过,因为那是你最喜欢的玩具"

给予拥抱,非语言的情感支持

等孩子情绪平稳后,再一起讨论:"我们可以试着修修看?明天想不想去维修处看看?"


研究表明,当孩子的情绪得到认可和接纳时,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会更强,也更容易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而这种情绪调节能力是日后自控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基础。


 二、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每个人都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才能让孩子有足够的力量主动追求卓越。




2.1 归属感


归属感是通过共情来满足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首先需要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处境。


有效共情的方式:

动作:放下手中事物,蹲下来与孩子平视;

表情:根据孩子的描述做出相应的表情变化;

语言:翻译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如"你因为这种担心而变得很紧张"。


无效共情的特征:

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敷衍地回应;

面无表情或表情不变;

说教、嘲讽或过度鼓励。


案例:对数学班产生抵触


九岁的洋洋突然说不想去数学思维班了,这是他之前一直很喜欢的课程。


积极聆听的方法:

"数学班对你的吸引力从以前的10分变成现在的几分呢?"

如果孩子说变成3分:"那还剩下的这3分代表什么?是什么让你还保留着一点兴趣?"

如果孩子说变成-2分:"已经变成负数了,看来发生了一些让你特别不舒服的事情,能跟我分享一下吗?"


通过这样的引导,洋洋可能会表达出真实的原因:"老师最近总是让我们做竞赛题,我做不出来,其他同学都嘲笑我。"此时可以继续共情:"在大家面前做不出题目,还被嘲笑,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对吗?"


共情成功的标志不是孩子立刻变得开心或者改变主意,而是孩子感到被理解,愿意继续沟通。只有在建立这种连接后,我们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方案。




2.2 胜任力


胜任力不是指可量化的成就,而是"我能够把事情做好"的心境,也就是"胸有成竹"。它与自信心密切相关,但更强调内在的能力感而非外在的评价。


培养孩子胜任力的方法:

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就;

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

使用"即便如此"这个强大的暗示词。


案例:不想参加合唱比赛


十岁的小雨在校合唱团,老师选她参加市里的比赛,但她回家后表示不想去,说自己唱不好会丢脸。


有效做法:

共情获得归属感:"你担心在比赛中发挥不好,让大家失望?"

启发思考帮助获得胜任力:"记得上学期期末演出,你也很紧张,甚至排练时声音都发抖,但即便如此,你还是坚持登台并且完成了表演。你当时是怎么克服紧张的?"

引导自主思考:"那些方法对这次比赛也有用吗?你还需要什么额外的准备来增加信心?"


通过这样的对话,小雨可能会自己想起之前成功的经验,如"我当时在表演前做了深呼吸,还提前练习了很多次",从而找回胜任感。这种方法比直接说"你很棒的,不要怕"更有效,因为它让孩子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常见的剥夺胜任力的错误:

只关注错误:"这个应用题你做错了,我们不是刚学过类似题型吗?"

忽视进步:"你画的还不如隔壁家小明,他才学了半年呢"

夸大挫折:"你这点挫折都受不了,以后怎么面对更大的挑战?"


这些反馈会让孩子形成"我不够好"的内在信念,削弱他们的胜任感。




2.3 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的感受。从一岁开始,孩子就希望"自己来",这是一种对掌控感的天然追求。


支持孩子自主性的方法:

在情绪平稳后引导思考解决方案;

让孩子主导决策过程;

提供选择而非命令;

尊重孩子的时间表。


案例:拖延完成科学作业


11岁的东东有一项科学小制作作业,已经拖到最后两天还没开始。


三步走策略:

接纳感受:"看起来这个作业对你来说不太有吸引力,想再拖一拖。我理解有时候面对不感兴趣的任务会想推迟。"

回顾成就:"上次你的历史报告也是最后两天才开始做,但你全神贯注地工作,不仅按时完成,还做得很有创意。你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

临门一脚:"现在离截止还有两天,你打算今天完成哪些部分,明天完成哪些部分?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这种方法不是逼迫孩子立刻行动,而是激活他的自主决策能力,同时提醒他自己的能力。研究显示,当人们感到自己在做选择而非被迫行动时,他们的动力和投入度会显著提高。


改善自主性的实用技巧:

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让孩子自己选择完成顺序

创造"选择性服从"的情境:"你是想先洗澡再看书,还是先看书再洗澡?"

尊重"有条件的妥协":"你想再玩15分钟,之后就开始写作业,这样可以吗?"



 三、多巴胺与心流:内驱力的源泉 


3.1 多巴胺的作用


多巴胺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被称为"动机分子"或"奖赏神经递质"。当我们预期将获得奖赏时,多巴胺会被释放,产生兴奋和期待的感觉,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多巴胺水平低时,人会感到缺乏动力、无聊或疲惫。


激活孩子内部多巴胺系统的方法:

让孩子在真正喜欢并愿意挑战的事情上多努力;

创造"几乎要成功"的体验,这比成功本身更能刺激多巴胺释放;

引导孩子把这些事情上获得的成就感和掌控感借鉴到学习上。


案例:对弹钢琴缺乏热情


八岁的佳佳学钢琴已经两年,最近常常抱怨练琴无聊,不想继续。


有效做法

接纳感受:"弹同样的练习曲确实会有些单调"

设计小目标:"这首曲子有些挑战性,如果能在本周内弹流畅,会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引入游戏元素:"我们来计时看看,你能在多短时间内准确弹完这一段?每次进步五秒就贴一个星星"

创造表演机会:"周末爷爷奶奶来,你想不想准备一首曲子给他们听?"


这些方法通过创造期待、设立适当挑战和提供即时反馈,帮助激活佳佳的多巴胺系统,使练琴变得有趣起来。重要的是,这些策略都是激发内部动机,而非依赖外部奖励。


3.2 性别差异的考量


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多巴胺系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同特点:

男孩子有时需要最后一刻的紧迫感带来的多巴胺刺激;

男孩子对竞争性挑战的反应往往更强烈;

女孩子在时间紧迫的环境中可能更容易感到慌张;

女孩子通常对合作性任务有更积极的反应。


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父母更好地支持不同性别孩子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强迫所有孩子采用同一种模式。


案例:拖延做作业的男孩


12岁的小强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做作业,这让妈妈非常焦虑。


理解与调整:

认识到这可能是他获取多巴胺的方式:"我注意到你好像喜欢在时间紧迫时工作,那时你的注意力特别集中"

设计阶段性目标:"我们来把这个大项目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设个截止时间,看你能不能在最后冲刺前完成一部分?"

引入竞争元素:"你觉得自己能在多短时间内解决这十道数学题?要不要跟上次比比看?"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尊重了孩子的工作节奏,又帮助他逐步建立更健康的时间管理习惯。


3.3 心流体验


心流是一种超越外部奖励的最高级内部奖赏,是当人完全投入一项有挑战性但又能力可及的活动时的状态。在心流状态中,人会忘记时间流逝,全神贯注,感到高度满足。


获得心流的三个要素:

强大的专注力;

对活动的渴望;

活动具有适度的挑战性。


培养心流体验的策略:

创造不受干扰的环境;

鼓励深度而非广度的学习;

逐步增加挑战难度,保持在"略难但能克服"的水平;

提供即时反馈。


案例:沉迷绘画的女孩


九岁的莉莉特别喜欢画画,常常一画就是几个小时,忘记吃饭。父母担心这会影响学习。


有效应对:

理解心流的价值:"能够如此专注是一种珍贵的能力,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

观察并肯定过程中的技能:"你在画人物表情时非常仔细,能捕捉到细微的情绪变化"

建立联系:"你画画时的专注力太棒了,如果能把这种专注带到数学学习中,一定也会有很大进步"

设定合理边界:"我们一起约定画画的时间,这样你既能享受创作,又能完成其他重要事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父母既尊重了孩子的兴趣,又帮助孩子将心流体验中获得的能力迁移到其他领域。


如何帮助转化:引导孩子将从爱好中获得的专注力、自制力和抗挫能力应用到学习中,例如:"你搭乐高时,遇到困难会尝试不同方法直到成功,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用在解数学题上也会很有帮助","你玩象棋时能专注很久不受干扰,这种专注力用在阅读时一定也能理解得更深入"。




结语


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不在于完美的教育技巧,而在于真正看见孩子、满足其基本心理需求。当我们学会关注孩子内心的白色区域,而不仅仅是外面黑色的短板时,我们的亲子关系将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孩子的自信和内驱力源于我们对其真实存在的肯定,源于我们对其归属感、胜任力和自主性的支持,源于我们帮助他们找到多巴胺和心流的能力。当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孩子才能够真正茁壮成长,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潜能。


育儿之路漫长而复杂,但只要我们始终牢记: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满足其核心心理需求,我们就能与孩子一同成长,共同创造一段美好而充实的亲子旅程。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