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干预5大雷区,你踩了几个?

戴梦颖医生 发布于2022-09-17 17:45 阅读量2484

本文由戴梦颖原创

      从确诊就开始马不停蹄的干预,钱也花了,时间也搭了,就是不见孩子进步,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门诊上常遇到家长抱怨:干预XX年了,孩子能力好像还是裹足不前,自闭症太难治了!不可否认的是:自闭症绝对称得上是难治的病,但是,如果长时间的干预都不见效果,排除了病因不清,就要找找是不是干预方面的原因了。
      究竟是哪些原因会成为孩子干预路上的拦路虎呢?


一、干预时间不够

      根据目前国际的指南要求自闭症的干预每周不能低于25个小时。而如果按照ABA(应用行为分析)给出的研究结果:每周大于40个小时的干预时间通常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这些时间的计算都不包括各种医疗行为的时间,比如各种理疗(经颅磁疗、经颅直流电治疗、听觉统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高压氧、针灸等)。
      按照目前自闭症教育训练的市价200块左右一节课的价格,加上孩子年龄小,需要大量睡眠时间,多数家庭仅能购买每天1-3节课的服务,而这个时间远远达不到治疗效果。


二、自闭症的孩子认知差,提高认知是关键?

      自闭症的孩子由于存在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阻碍了孩子学习的进程,尤其是语言和社会行为这2个能区落后最为明显,导致孩子叫名不应,指令不懂,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她/他认知功能落后,所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教孩子认识颜色、形状、动物,学数数、背古诗……殊不知,这是一条事倍功半的路!
      自闭症最重要的问题是社交障碍!阻碍孩子融入社会的最根本问题是社交障碍!
      自闭症患者中不乏读完大学或者研究生的人,但很多毕业即失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能融入社会生活,而不是因为他们智商低。根据美国MyDisabilityjobs.com的调查,自闭症患者的失业率高达85%。
      所以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抓主要矛盾:社交互动能力!!
      所有的训练内容一定要围绕着孩子的社交功能。单方面提高孩子记识知识并不能改变孩子的社会环境中的尴尬,反而因为方向错误,越跑越偏,白白浪费了孩子关键的干预时间。


三、孩子三岁了,应该去上幼儿园。

      社交隔离、忽视是孩子朝着自闭症方向发展的一个原因,但并不代表自闭症的孩子放在
群体中就能反向发展出社会化。换句话说:不是多带他/她到小朋友多的地方去就自然而然的会和小朋友玩。
      很多孩子正是由于上了幼儿园之后,老师发现其不合群才建议家长来就诊的。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不可谓不多,但他们身处群体之中却常喜欢独自玩耍,视周围的人为无物,对东西的兴趣远超过人,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
      当然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他们逐渐可以过渡到融合的环境中,但是,在孩子能力还不够的时候切忌送进幼儿园!
      对于能力落后较多的孩子,他们需要大量的帮助,作为家长的我们都知道带一个这样的孩子有多辛苦,就更不用说幼儿园的小姐姐,他们多数都很年轻,要同时照顾那么多孩子,怎么能确保我们的星宝得到应有的照顾与教育?
      而对于能力落后不多的星宝,他们想要交朋友却不得法。由于能力偏弱,不能通过做的好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那么,他们只能选择做坏,成为班上的老大难:调皮捣蛋、招猫逗狗、打架闹事……借此来刷存在。
     幼儿园是个好地方,但一定要在孩子能力达到了之后才送,单纯按年龄来决定孩子是否上幼儿园,很可能白白耽误了孩子康复的黄金时间。


四、盯着孩子的问题行为

      自闭症的孩子如果只是单纯的不合群,很难被人察觉出什么异样。但是问题行为却是引起周围人侧目的重要原因。无论是频繁出现的刻板行为、自我刺激,还是不合时宜的哭闹尖叫、自言自语、自笑都会给父母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毕竟自闭的孩子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但家长还是要面子的。就像专注于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一样,很多家长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孩子问题行为的干预上,并暗示自己:这样孩子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它产生的原因。孩子出现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因为他/她的自闭症,行为问题只是疾病所产生的的症状,根本问题还是社交问题。所以社交能力提高了,孩子才会按照社会规范要求自己,从而有意识的去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举个例子:很多成年人会抖腿,这其实也是一种重复刻板行为,一种自我刺激。但是,任何一个爱抖腿的人都不会在重要的面试或者汇报时抖腿,因为他们知道那样是不符合社交情境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消退这些行为,而是提高孩子对社交情境的识别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提高孩子的社交互动功能。


五、不会玩

      我们长大了太久,以至于我们已经忘了像孩子一样玩耍。
      为什么要陪孩子玩?首先,玩是孩子的天性,哪怕是自闭症的孩子也不例外。其次,通过亲子间开怀大笑,愉快的玩可以让孩子喜欢跟人玩,从而提高对人的兴趣,进而提高孩子的社交的兴趣。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星宝通往社会的一座桥。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三分钟的热度,坐不住!不愿与人玩!
      孩子为什么更愿意玩一些奇怪的东西而不是玩具或者与人互动?因为孩子的玩法符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而玩具或者与人玩太难了,他们理解不了。就好比两个人赛跑,一个人打赤脚,另一个人穿着轮滑鞋。结果可想而知,不多时,光脚的那个就不愿意继续比赛了。跟孩子玩也是一样。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上班族的父母工作时间承受了太多的辛苦,下了班回家就只想躺尸,无奈家中还有幼子要陪,那就选择一些简单的吧:读绘本、搭积木或其他益智玩具……可是孩子的能力远远达不到这些,他们可能更喜欢不停的开关灯、拉抽屉、转圈圈,他们喜欢举高高、骑大马、挠痒痒或者我跑你追……各种各样的肢体类的游戏。而这些正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的家长们所不愿意做的。所以,家长想当然的陪娃,用的却是娃并不想要的方式,更加重了星宝对人的抵触,起到了反效果。


     

      

       以上5条是常见的家庭干预中的雷区。而这些常见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家长的学习来解决,不管怎么说孩子都是需要陪伴的,学习专业知识,科学陪娃,提高陪娃的效率才是王道。研究发现,正确的家庭干预对自闭症的康复同样有效。通过家长自己学习,不仅可以补足因为购买服务不能完成的治疗量,增加孩子的干预时间,提高孩子治疗的效果,同时也能减轻去机构的经济压力,一箭双雕!

      希望各位家长能够积极的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最后,对于6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家长推荐看看《孤独症儿童早期丹佛模式》这本书,英语好的家长可以使用邮箱免费注册官网(https://helpisinyourhands.org/)学习,里面有大量的视频资料,对于帮助理解非常有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