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神兽”怎样做好居家隔离?

戴梦颖医生 发布于2020-04-23 12:20 阅读量6644

本文由戴梦颖原创


    与往年的寒假不同,2020年我们迎来了新的挑战。曾经在非典中被保护的我们,如今成了父母,开始承担起在新冠肺炎中保护自家小神兽的职责:一边为武汉人民祈福,为自己所在的城市疫情防控担心,一边疲于应付家中小神兽各种脑洞大开的操作,以及无处安放的旺盛精力;一边安排自己和家人的居家隔离,一边默默期待早日开工,可以“拯救自己、脱离苦海”。在疫情和熊孩子的双重压力之下,各位家长实在是辛苦了!  

    疫情之下做好居家隔离,是我们战胜病毒的制胜武器,可是长时间的隔离造成的情绪负担,也是各位父母需要注意的。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性隔离可能会导致某些易感人群,发生抑郁、焦虑、敏感、幻觉、歪曲认知、冲动、睡眠障碍、自我控制减弱等表现。  

     负面情绪,如恐惧、愤怒、焦虑、困扰、无助和绝望等,会降低人们解决所面对问题的能力,也可削弱个人的适应能力。而持续的恐惧和焦虑,也会削弱人们的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与家人一起做好居家隔离呢?


1.坚定信心

  

image.png

    疫情爆发后全国人民已经积极在家隔离了,居家隔离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疫措施,预防新冠肺炎的基本方法,如戴口罩、勤洗手、做好家庭消毒、通风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做法。况且,目前医务工作者、警察、社区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工作人员……有那么多人,为了确保打赢这场战“疫”,冲在最前线,为我们保驾护航。疫情拐点即将到来,大家要坚定信心。


2.减少接触负面信息 


image.png 

    负面的东西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我们保存了对危险的高度警惕,令人不悦的东西多数都伴随危险。而这个流量为王的社会中,耸人听闻的文章更容易赚流量、博眼球。所以,打开网络,各种“阴谋论”、各种谣言扑面而来。适当选择几个相对权威的渠道了解疫情就够了。疫情不会因为大家的焦虑,就可以快点结束,在“后方”的我们,照顾好自己才是对前线的最大支持。孩子的情绪,也很容易受大人情绪影响,于娃于己都不应该过度暴露在负面的消息之中。难得这样一个可以与家人同舟共济的假期,想办法先调整好自己,才能更好的保护家人。

image.png


3.做计划 

 

image.png

    过节在家看似有很多时间,可效率却远不如上班的时候高,而且容易疲劳,这是为什么呢?细心的人会发现,上班和度假之所以让人感觉充实,是因为在这两个场景下的生活,都是有安排的。  

    试想一下:如果下周有一个很重要的面试,或是考完试等待出成绩时,心中是不是有很多不安?这是因为,不确定带来的不可控,会消耗大量的精力。而如果每天什么时间干什么,做到多少,都有计划,生活就多了掌控感。把精力系统安排,每天完成计划的成就感会让人身心愉悦,自然就减少了疲劳感。利用这难得的假期,停工不停学,读几本以前一直没机会读的书,学几个新菜,或者练练字!


4.家庭会议 

 

The simple but critical purpose of family meetings: To listen ...

    每天晚饭后可以选一个议题,进行全家人的讨论,可以做明日的计划,可以总结今天的收获、也可以讨论今天遇到的问题,哪怕就是讨论明天土豆应该是炒着吃还是炖着吃?大家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自然就增加了发言与倾听。  

    有研究发现“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们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有共情关注、充分的沟通和轮流谈话。孩子们的小脑瓜靠父母的语言浇灌,通过家庭会议,孩子接触了更多的词汇量,在亲代身上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同时可能还有机会得以练习孩子的表达能力。即便是对于还不怎么会说话的孩子,他们也能从大人们的讨论行为学到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方法。


5.坚持运动

  

image.png

    生命在于运动。有研究发现运动可以使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关节周围骨质疏松和软骨退行性变,导致疼痛、暂时性或永久性功能障碍。哈佛医学院的约翰•瑞迪教授写了一本《运动改造大脑》提示:运动不仅可以健身,运动最大的益处是健脑。通过运动身体充氧,强健肌肉、改善心肺功能,使人精力更加充沛,思维敏捷,减少抑郁、焦虑情绪。  

    虽然目前我们仍必须带着口罩训练,但很多手机APP都有室内无器械的运动指导,大家可以跟着每天在家打卡,一起锻炼起来。  

    再坚持一下我们的攻坚战就要打完了,每一个坚守在家的带娃的人都是这场战疫的英雄,希望大家在家照顾好自己还有家里的老人孩子,让我们一起守望成功的那一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