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发物?
“发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一个概念,“发”顾名思义,指的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物”则指的是食物。简单的说,“发物”就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的食物。比如:海鲜、鸡蛋、牛肉、蘑菇等。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发物”一词,源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作为经验医学,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历史悠久,长期融入在人们的生活中,对于“调理身体”(或者说“治未病”)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实,不管是传统医学(“中医”),还是现代医学(“西医”),都非常重视饮食起居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只是两者的表达方式不一。并且,老百姓所讲的“发物”、范围非常宽泛,而现代医学往往只针对性地提出部分饮食限制,更强调个体化。
二、得了皮肤病,发物都要忌口吗?
在皮肤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会首先把疾病跟食物关联在一起。比如皮肤出现湿疹或者荨麻疹,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是不是由于我吃了“发物”呢?
最常见的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皮炎),炎症性皮肤病(痤疮、疖肿),与食物的关系较大。很多高蛋白(含异种蛋白)食物或菌类容易诱发过敏(此时称之为“过敏原”),而辛辣刺激食物也容易诱发、加重上述皮肤病。在某种程度上,这跟老百姓所说的“发物诱发了皮肤病”的道理是一致的。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但应当注意到,“过敏”本身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比如A对海鲜过敏,B对花生过敏——并非“发物”都能使得每个人致敏。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说:“可是医生,我平时吃虾都没有问题啊?”又或者是:“我都好久没吃海鲜、鸡蛋、牛肉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好?”
那么这时候,我们就不要再“错怪“盘中的这些个美味佳肴了。
三、如何知道哪些东西需要忌口?
举个例子,当一个荨麻疹的患者前来就诊时,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查找可能的过敏原:
一是询问病史,这个不花钱不抽血不需要科技含量的措施其实是最关键的一步,但很多人往往无法回想或甄别是否有食用/接触可以致敏的东西,除了食物以外,还有许多空气中的物质如花粉、挥发性的香料等也可能是致敏原。
患有慢性过敏性皮肤病的患者可以做“食物日记”,或是通过引入/剔除食物来筛选过敏食物:简单的说,就是假如怀疑鸡蛋过敏,就去吃鸡蛋,观察每次吃鸡蛋后当天或者1-2天内有没有皮疹加重;或是在2-4周内不吃鸡蛋,看看皮疹有没有缓解。如果是吃鸡蛋后过了1个多星期才出现皮疹,就跟鸡蛋没有啥关系了。
二是可以抽血查找过敏原(特异性IgE血清检测,注意不是IgG检测,这种检测方法无需停用抗过敏药,也很安全),或是行皮肤点刺试验(严重过敏时或服用抗过敏药期间避免进行检测),上述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均可能有一定的偏差,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判断。(注意:本文只列举上述2种方法,如果是手部湿疹、面部皮炎等,则需要咨询医生,通常这类疾病更适合做斑贴试验)。
幼儿皮肤点刺试验(成人一般在前臂进行),图中黑点标注的是不同的食物,
通过观察不同食物引起的皮肤变化来判断孩子可能对哪种食物过敏。
图片来源:healthyliving88.com
四、“忌口”要因人而异,因病制宜
去除诱因/回避过敏原是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关键一步,对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来讲,短期内回避上述食物是可行的,因为机体处于高致敏的状态。但如果是慢性的皮肤病,如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则要避免盲目忌口,尤其当患者是儿童/青少年,过度忌口会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限,这就因噎废食了。
而很多慢性过敏性皮肤病,与食物过敏不一定有很大的关系,随年龄增长,食物过敏的情况也会逐渐减少,食物过敏的种类也会发生变化。
简而言之,是否需要回避“发物”,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建议一概而论盲目忌口。较为统一的建议是,在患有过敏性皮肤病及炎症性皮肤病期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包括酒精)。
不同皮肤病由于发病机理不同,其需要忌口的食物也不同,如:急性荨麻疹短期内可避免吃海鲜(尤其是贝壳类)等高蛋白食物;而痤疮需减少油腻油炸、甜食及奶制品等——此类食品并非传统意义上“发物”,患者仍然可以吃海鲜、鸡蛋、牛肉、蘑菇等,只需要在烹饪过程中多加讲究即可:避免煎炸烘培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