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 危害不低

孟娟医生 发布于2023-10-17 13:36 阅读量25405

本文由孟娟原创

我叫低血压,在心血管疾病家族中,我是一个“小透明”。所有人都知道我那频频在媒体亮相的孪生兄弟——高血压,对我却鲜有耳闻。其实,我在人群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少,100个人中便有4个人身上有我的足迹,而在100个老年人中,有10个可见我的影子呢。


图片发自160App


为了提高知名度,我对照高血压,总结了一下我“扬名”的经验。

一、作战手段:风格各异的低血压

我和我的高血压兄弟都是在血压上做文章,高血压是拼命往上攀,让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我则尽量往下降,把血压降到90/60毫米汞柱(老年人则是100/70毫米汞柱)以下。

我的作战风格是灵活多变的。从速度上看,可以快速出招,也可以打持久战。一般来说,前者都是由其他严重疾病所致,表现为晕厥或休克,病情复杂多变,须立即到医院诊治。大部分情况下表现为后者。

从病因来分,则可以有体质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

1、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这个说来有点欺软怕硬之嫌,因为我对付的是20~50岁瘦弱的女性和老年人,常有家族遗传倾向。前些天就有个漂亮姑娘被我盯上了,害得她整天疲乏无力、嗜睡。这也怪她自己,整天坐在办公室,下班也不去运动,本来不胖,却学人家饿肚子减肥,我不“盯”她盯谁呢? 不过,医生拿出血压计一量,我就无处遁形了。

2、体位性低血压:这个又有点乘人之危。人体内存在自主神经系统和压力感受器,可以调节血压的变化。而一旦调节不灵,我便乘机而入。表现为突然起身时,或长时间站立后出现血压突然下降,并伴有眼冒金星甚至晕厥。前段日子,退休干部张先生下完几盘棋起身时就摔倒在地,后来送去医院,拍了片,发现股骨颈竟然骨折了。那个接诊医生提到了我的名字。

3、继发性低血压 这就不全是我的错了。有些人本 来就有内分泌系统疾病、心功能不全,或者服用了某种药物,我充其量只是个帮凶或打手而已。

这么分析下来,和高血压相比,虽然都是些不怎么 光彩的“阴招”,但也大概可以知道我并不逊色吧。

二、杀伤力,殊途同归

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也一样可以造成脑梗死,跟我的高血压兄弟可谓“殊途同归”,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我得分析一下我的战术:人的血压一降低,血液流速就变慢,人体远端(如肢体末端、头部)便会缺血,这些地方的组织细胞的氧气和营养就会供应不足,而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就不能及时排泄。这么一来,晕厥、中风、帕金森综合征等便不在话下。当然,更多时候我是采取温柔战术,你可能完全没有感觉到我的存在,也可能只是头晕、疲惫、乏力,这主 要看血压降低的程度和人的适应能力。

这样说来,从结果上比较,我们也可以说不相上下。不过,很多时候,我是可以跟人长期和平共处的 (生理性低血压);我出手时,一般也不会像我的兄弟那 样出现“爆血管”之类猛烈的打击。这大概是我没那么出名的原因吧。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高血压名声响、手段狠、树敌广,难怪医生开出一堆花花绿绿的药片对付他!而且,许多人产生了警惕心理,所以近年他反倒落了个东躲西藏的狼狈局面。而我,神不知鬼不觉,“害人 细无声”,今朝英雄,还数我这冷面杀手!

三、如何应对: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

上文中,“低血压”一番充满挑畔的自白,是不是让许多有类似头晕、乏力、嗜睡等症状的人心有余悸?确实,我们对高血压的关注远远高于低血压。事实上,我们既不能藐视它的存在,也无须为此忧心忡忡。

低血压,了解原因是关键。

如果经常出现上述各种症状,以下便是你要做到的:(1)到医院全面检查血压,包括不同体位的血压变化。(2)若伴有怕冷、性欲减退、闭经、阳痿等,常提示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可能;如出现吃多、喝多、小便多等 情况,应想到糖尿病,需去相应专科医院就诊。(3)中老年人应进行心功能检查。(4)注意有无药物影响。

低血压,是否需要吃升压药?

单纯血压低,可不予治疗,但要注意监测血压。如果症状明显,经上述检查并没发现异常,一般是生理性低血压,建议你做到:(1)适当增加食盐摄入量,同时多饮水。(2)增加营养,可吃些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3)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调节能力。(4)平时变换体位不可过快过猛,特别是老人家。(5)如上述措施不能缓解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升压药。

本人声明:以上内容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指导下完成。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