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是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60岁及以上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为高达53.2%,80岁及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0-90%。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如此之高,但老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在较低水平,分别是57.1%、51.4%和18.2%,若血压控制不佳,可损害血管、心、脑、肾、眼等多个器官,导致各种并发症,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高血压有其特殊性,现在听我说一说:
一、血压异常表现类型多变:收缩压增高为主,即我们常说的高压增高为主;白天、夜间血压差距消失或夜间血压下降明显;来医院测量血压明显高于家庭自测血压;部分时候袖带血压不能真实反应患者的真实血压数值,引起降压过度,导致血压过低、跌倒、衰弱等不良后果。
二、血压波动大:老年人的血压更容易随体位变化、进餐、季节、温度、情绪出现明显波动,需要严密观察症状及监测血压。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关注血压,从自身做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血压的常见误区吧!
误区一:高血压是家族性疾病,我也逃不掉
No。如果你的父母或近亲有高血压病史,那么你也有患病的可能,但并非“逃不掉”,每天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可控因素,可以延缓甚至预防高血压。
误区二:年纪大,只要没有明显症状,血压高些无关紧要
错!患者经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高血压,或者罹患心肌梗死、脑中风才发现高血压,这些患者平日没有明显感觉,这种人反而更危险。
如果你能感觉到血压高了、不舒服了,这是你的身体在自我保护。如果你感觉不到,很可能任由高血压损伤器官。高血压被称为“无形杀手”,就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出现了严重的情况。
误区三:得了高血压吃药就行了,不用评估、检查
又错!得了高血压,一定要评估。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论病情轻重,首先要对高血压可能造成的脏器损害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检查。通过专业医生的综合评估,不但可以早发现问题,也为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尽可能逆转病情,防止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
误区四:发现血压升高,尽快降到正常
还是错!其实,治疗高血压最好是“平稳着陆”,而不是“跳水”式的降压治疗。临床中,从开始药物干预到达到目标血压,一般要经过1-2个月的时间,血压由高水平缓慢降至正常,这样对动脉血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不但可能对血管造成损害,还可能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
误区五:血压降到正常后,就擅自停药
敲重点,此乃大忌。高血压是个长期慢性病,口服降压药后血压达到正常,如果血压降到正常就停药,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升高后再服药,血压总处于波动中,这种情况下心梗、脑梗等并发症发生率会明显增加。
只有长期坚持服药,将血压稳定控制在合适水平才能有效减少其危害。血压正常是药物控制的结果,而不是己经“治好了"高血压,血压的重点在于控制,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误区六:只要按时吃药,不需要测量血压
No。高血压有很强的隐蔽性,应该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而且老年人来医院测量血压明显高于家庭自测血压,家庭自测血压非常重要。
定期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能够了解24小时血压控制情况,这有利于心脑血管风险的评估和预防。家庭自测血压,要求高血压患者应早、晚各测2-3次,每次间隔1分钟,当然,血压控制良好者每周至少测量1次血压。
误区七:抗拒药物,单纯依赖生活方式管理
No。生活方式管理很重要,能帮助预防或管理高血压。但是,如果严格生活方式管理1个月后仍有高血压,或是中高危风险的高血压人群,应立即进行降压药物治疗。控制血压是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必要时联合药物治疗。
不予治疗的高血压比药物导致的副作用更危险!控制高血压有许多安全有效的药物。目前常用降压药物的副作用是轻微的、可逆的。如果一种药物导致副作用,医生可以调整处方,换另一种药物。
误区八:过分依赖降压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故
错。有些患者认为吃上降压药了,而且血压能降下来,仍然抽烟、喝酒、熬夜等,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这样有助于控制血压,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相关并发症,降低心血管风险,而且控制不良生活方式要贯穿高血压治疗的全过程。
误区九:有高血压定期输液,能保护血管
还是错!输液可以有,但是只是抢救的时候(例如高血压危象)才输液。老百姓常讲的“输液、通血管”是不可取的。
最后,远离高血压,记住4句话:戒烟酒、控体重、适量运动、适当午睡。
正确认识高血压,高血压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个家庭的事,关爱老人,重视血压的管理,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