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痛症
跟骨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过去一直认为本病是由于长途行走和长时间站立而引起骨刺,保守治疗就是劝患者少走路,少站立。经x线确诊的跟骨骨刺患者,有的有疼痛症状,有的并没有疼痛症状和不适,而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的骨刺,仍然有严重的症状。因此,跟骨骨刺是否产生症状被提出来。人们注意到,足底趾腱膜和趾长韧带的跟骨起点处,是病变位置所在,只有当趾腱膜和趾长韧带发生粘连挛缩时,才引起疼痛。所以,上述有症状的患者,确切地应诊断为跖腱炎或跖腱膜跟骨骨膜炎。
跟骨为最大的附骨,呈不规则长方形,前部窄小,后部宽大,向下移行跟骨结节。在跟骨结节处有足底跖长韧带,与前方第1—5趾骨相连,与跖腱膜一起起到维持足弓的作用。新近发现,跟骨结节前缘跖腱膜深面有神经分布,它是足底外侧神经发出的一支细小的神经,至趾短屈肌和跖腱膜在跟骨结节的起点,绕跟骨前缘向外侧,向骨膜发出分支,神经正好分布到跖腱膜的深面。
病因病理
跟骨骨刺的发生由跖腱膜的异常张力引起。正常步行时,身体前移,趾背屈,近节趾骨牵拉足腱膜跨越跖骨头,这一动作使足底腱膜在起始部产生过度的牵拉硬力,如果身体负荷过重和足弓微弱,则加大了这种应力,于是在腱膜起始部引起骨质增生,最终形成骨刺。骨刺的产生并不一定产生症状。症状产生的原因是骨膜有无炎症和跟前神经有无嵌压,产生症状,骨刺如果直接嵌压到跟前神经也会产生症状。
临床表现
以足跟底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走路时加重。轻时可仅有不适感,重时呈撕裂样锐疼,致使患者脚尖不能着地,顺足跟着地支撑样跛行。
诊断
(1)足跟底部疼痛,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
(2)患足足弓加深,跖长韧带和跖腱膜(让患足伸平时)
象弓弦一样在足弓处可清楚摸到。
(3)X线示患足跟骨结节处有鸡嘴样骨刺形成。
足底部压痛点足底部压痛点
1跟骨刺
2跖筋膜炎
3跟下脂肪垫炎
真性跟骨痛治疗
(1)体位 嘱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踝关节前缘垫一枕头,足跟朝上。
(2)定点 在足跟压痛最明显处即骨刺的尖部前方3cm进针刀。
(3)针刀手法 刀口线和足纵轴垂直,针体和足跟底的水平面呈60度角,进针深度达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两三下即可出针。
假性跟骨痛治疗:
1久站跟骨痛:按照腰椎评估检查治疗2小腿憋胀伴有跟骨痛:比目鱼肌
3 夜间跟骨痛:跟骨高压
4 越走越痛:踇长屈肌
5一下地就疼,走走路就不疼:伸肌支持带
6足跟多个区域压痛:跟骨脂肪垫炎
7内踝管不敢触碰:胫神经敏化
8局部肿胀:炎性跟骨痛
我是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疼痛科负责人刘医生。 坐诊地点:暂六号楼1楼。 坐诊时间:暂周二、三、五、六及日(周一、四休)。 疼痛科诊疗范围: 1.头面部:头痛、头晕、三叉神经痛。
2.颈椎病:颈肩部不适、上肢及手指疼痛、麻木。
3.肩及上肢疾病:肩周炎(五十肩)、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桡骨茎突腱鞘炎(妈妈手)、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肱骨内上髁炎(旷工肘,学生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及踝管综合征。
4.腰背痛:腰肌劳损、椎管狭窄。
5.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臀部疼痛及下肢疼痛、麻木。
6.关节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颞颌关节炎及踝关节痛。
7.跟痛症:跟骨骨刺、跟腱炎及跖筋膜炎等。
8.风湿性及类风湿疾病: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
9.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周身触电痛、刺痛及无法形容疼痛。
疼痛科治疗,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基础,以“安全第一、疗效第二”为基本原则。
以保守治疗为主,以针刀微创治疗为特色,根据患者病情,主要采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小针刀、圆利针、火针、拨针、钩针等)、鞘内注射、痛点注射、关节腔注射、神经阻滞、神经敏化、骨膜唤醒、神经唤醒及椎旁阻滞。
临床证明:能明显减轻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及麻木,能使部分患者免于外科手术的创伤。
联系电话:0755-29809449(疼痛科门诊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