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

刘义山医生 发布于2023-11-16 20:59 阅读量534

本文由刘义山原创

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关节或腱鞘周围发生的可为单房性,也可能为多房,囊内含有无色透明球微白色、淡黄色的浓稠胶冻状物体,或稠厚黏液。本病好发于前背侧、掌侧及桡侧、手掌部、内踝,身体其他部位的关节囊、腱鞘上也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

寒性肿物,该病初期多无症状,质软,触及有轻微波动感,也有的坚硬如橡皮样质感,表面光滑饱满,与皮肤无粘连;少数稍疼痛,按之酸胀疼痛或自觉无力、腱鞘囊肿如果生长在骨内称为骨内腱鞘囊肿。

第一节

解剖学基础

腱鞘分为两层,外层为纤维性鞘膜,内层为滑液膜,滑液膜可分为壁层和脏层,壁层附着于纤维性鞘的内面,反折覆盖在肌腱上即为脏层,又称为腱外膜。脏壁层两瓣形成盲囊,腱鞘内有一层薄膜称为腱间膜或腱系膜,把腱鞘内、外部分连接起来。位于内外壁之间的腱鞘腔含有少量滑液,类似关节腔内的物质,起着润滑和保持肌腱活动度的作用。

腱鞘囊肿的好发部位一腕背側滑膜鞘。

腕部腱鞘囊肿

胸背侧有伸肌支持带(胸背侧韧带),是前臂背侧深筋膜的加厚部,在外附着于桡骨下端的外侧及桡骨茎突,楔形向内至尺骨茎突及其远端,附着于豌豆骨及三角骨。

在伸肌支持带深面发出许多纵隔至桡、尺骨的嵴上,在腕背侧和骨膜间形成6个骨纤维管,前臂背侧至手背的各肌腱连同滑膜鞘经过这些骨纤维管,通过腕背时,与桡腕关节囊贴连,桡腕关节的关节囊背面为桡腕背侧韧带,非常薄弱,桡腕关节的滑膜易从肌腱间脱出,形成随鞘囊肿。

腕背侧滑膜鞘内容物分别为:

第1管: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

第2管:桡侧腕长、短伸肌腱。

第3管:掌长肌腱。

第4管:指伸肌腱和示指伸肌腱(指伸肌深面的前臂骨间后神经位于此管内)。

第5管:小指伸肌腱.

第6管:尺侧腕伸肌腱。

上述腱鞘中拇长伸肌腱鞘常与桡侧腕伸肌腱鞘相沟通,所以常有5个独立的腱滑膜鞘。

第二节、病因病理

该病发生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大部分病例是因为频繁活动造成过图摩擦,同时某些部位有骨性隆起或肌腱走行方向发生改变形成角度,从而加大了肌腱和腱鞘的机械摩擦力。这种机械性刺激可以使腱朝在早期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也可以引起腱稍内的滑液增多,后滑液由关节囊或腱鞘内向外渗出而形成的疝状物;也有的患者是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局部营养不良,胶样变性,发生退行性变形成囊肿。

腿朝囊肿的囊壁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囊内为无色透明胶冻黏液,囊腔多为单房,也有的为多房。囊大部起源于腱鞘,基底部大部分与腱鞘紧密相连,也有由关节囊起源的,囊肿和关节囊或腱鞘密切相连,也有人认为囊腔与关节腔或腱鞘滑膜腔相通,还有人认为只是根部相连,并不相通。第三节、临床表現

1症状

腱鞘囊肿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及中年,最多见于腕背,其次是腕掌、手掌、指掌和足背,膝关节两侧和腘窝也可发生。

囊肿的生长多较缓慢,半球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也可突然发生,少数可自然消退,日后可能再长出。部分患者除局部肿物外,无自觉不适,多数病例有局部肿胀疼痛不适,手掌侧的囊肿握物时有挤压痛。

腕背腱鞘囊肿多发生于舟骨月骨间关节,或小多角骨头状骨间关节,即拇长伸肌腱与指总伸肌腱间隙部位露出圆形包块,直径为1~1.5cm,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相连,基底固定,质地为橡皮样或有囊性感,关节位置调节或囊内压降低时,可出现波动,如果囊肿坚硬,疼痛和压痛则较轻。

手部腱鞘囊肿比腕部少见,米粒大小,位于掌侧远横紋下或近节指间关节横纹附近,不影响手指活动。

2体征 检查时可触及外形光滑、张力较大的包块,有轻度压痛有囊样感或波动感;张力大时,包块较坚硬。囊肿部位高出皮面的肿块隆起,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可稍移动。针穿刺可证明其囊性,可与实质性肿物鉴别。

第四节、针刀治疗及其体位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仰卧位有利于患者精神放松,更加有利于治疗。患手平放于治疗床面。

2清毒、铺无菌洞巾

术者坐于患者患手一侧,在囊肿及其周围区域(5~10cn范围)消毒(碘酊3遍,75%酒精脱碘3遍),铺无菌洞巾。

3.麻醉

视囊肿体积大小以注射器抽取适量2%利多卡因(混合少量糖皮质激影)备用。麻醉时,在囊肿中心点刺入针头,穿透囊壁时手下有明显甚空感。回抽无回血,缓慢向囊内注射麻醉剂,可见囊肿膨隆度增大,我注阻力较大时说明囊内液体饱和,此时停止注射。

4针刀松解切割目标:

囊壁。

入喜层次:

皮肤→浅筋膜→滑囊壁。

松解方法:

木者以左手拇、食指挤住囊肿基底部以避免囊肿滑动,右手持 4号1.0针刀,使刀口线与上肢纵轴平行,持针手的中指与无名指抵在能点处皮肤表面以控制进针速度和深度,垂直进针,使针尖快速穿过皮肤进入囊内,到达囊底,以刀峰刮磨囊底,破坏壁层滑膜表面分泌细胞,然后沿上肢纵轴方向倾斜针刀,使之与皮肤表面呈 15°角,探索进针至囊壁底角处,刺破囊壁3~4刀,反方向行相同操作一次,使囊壁在近心端与远心瑞各形成一个破口,出针刀,暂不包扎。

5术后手法

取无菌纱布两块,白囊肿两侧基底部向囊体挤压囊肿,可见胶冻样液体自针孔溢出,用力挤压敷次,尽可能多地挤出囊内胶冻样液体,至挤不出液体时,再自囊肿表面向腕背用力揉挤,使囊内残余的内容物沿针刀的内切开部位散于皮下,挤出一定务求彻底,不使囊内容物残面。

6体会与说明

1.术前,医生应在以下两方面对患者行告知义务:1、针刀治疗腿鞘装肿虽然近期疗效尚好,但是本病容易复发,因此运期疗效尚不确定。2、挤出至皮下的囊内容物一般需要 1 周左右方可吸收,因此,术后1周之内有局部的轻度肿胀为正常现象。

2.表浅血管(静脉)在腕背部的走行与上肢纵轴方向平行,因此针刀在囊肿基底部順行上肢纵轴方向切割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及表浅血管,一般不要行针刀横向切割。

3.针刀术后的加压包扎至关重要,加压包扎的目的是使囊肿的壁层滑膜之间相互贴合,限制滑膜间空隙的形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囊肿复发,包扎时注意松紧适度,并嘱患者随时注意手部的感觉。如发现手部肿胀、皮色紫红,说明包扎过紧,可令其随时拆开包扎以恢复手部血液供应,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后重新包扎。

术后注意事项

1、3天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以防止感染。

2、1个月内避免手腕部频繁屈伸或频紧使用电脑等活动。

我是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疼痛科负责人刘医生。                                                        坐诊地点:暂六号楼1楼。                                                                                            坐诊时间:暂周二、三、五、六及日(周一、四休)。                                                  疼痛科诊疗范围:                                                                                                          1.头面部:头痛、头晕、三叉神经痛。

2.颈椎病:颈肩部不适、上肢及手指疼痛、麻木。

3.肩及上肢疾病:肩周炎(五十肩)、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桡骨茎突腱鞘炎(妈妈手)、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肱骨内上髁炎(旷工肘,学生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及踝管综合征。

4.腰背痛:腰肌劳损、椎管狭窄。

5.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臀部疼痛及下肢疼痛、麻木。

6.关节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颞颌关节炎及踝关节痛。

7.跟痛症:跟骨骨刺、跟腱炎及跖筋膜炎等。

8.风湿性及类风湿疾病: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

9.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周身触电痛、刺痛及无法形容疼痛。

疼痛科治疗,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基础,以“安全第一、疗效第二”为基本原则。

以保守治疗为主,以针刀微创治疗为特色,根据患者病情,主要采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小针刀、圆利针、火针、拨针、钩针等)、鞘内注射、痛点注射、关节腔注射、神经阻滞、神经敏化、骨膜唤醒、神经唤醒及椎旁阻滞。

临床证明:能明显减轻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及麻木,能使部分患者免于外科手术的创伤。

联系电话:0755-29809449(疼痛科门诊电话)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