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紊乱

刘义山医生 发布于2023-11-15 00:13 阅读量2210

本文由刘义山原创

颞下颌关节紊乱

颞下颌关节紊乱,多发于青壮年。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本症的主要特点为关节区酸胀疼痛、运动时弹响、张口运动障碍等。多数属关节功能失调、预后良好;但极少数病例也可发生器质性改变。

疾病病因

是由精神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外伤、微小创伤、牙合因素、免疫等多因素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及咀嚼出现功能、结构与器质性改变的一组疾病总称。

疾病症状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局部酸胀或疼痛、弹响和运动障碍。疼痛部位可在关节区或关节周围;并可伴有轻重不等的压痛。关节酸胀或疼痛尤以咀嚼及张口时明显。弹响在张口活动时出现。响声可发生在下颌运动的不同阶段,可为清脆的单响声或碎裂的连响声。常见的运动阻碍为张口受限,但也可出现张口过大或张口时下颌偏斜。此外,还可伴有颞部疼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疾病描述

颞下颌关节紊乱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病之一。好发于20-3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见,发病率在20%- 50%之间。

症状体征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分为咀嚼肌紊乱疾病、结构紊乱疾病、炎性疾病和骨关节病。

治疗

以保守治疗为主,采用对症治疗和消除或减弱致病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治疗程序应先用可逆性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理疗、封闭和咬合板等;然后用不可逆性保守治疗,如调验、正畸矫治等;最后选用关节镜外科和各种手术治疗。

临床分型和治疗要点

1、翼外肌功能亢进

封闭治疗调整翼外肌功能。使用0.5%或1%普鲁卡因5ml作翼外肌封闭,1次日,5~7次为一疗程。每次封闭的量和间隔时间可根据开口度、弹响情况来调整。

2、翼外肌痉挛

解除肌痉挛,治疗方法包括理疗(15%氯化钙溶液作关节区及咀嚼肌区离子导入)、红外线、蜡疗等;封闭疗法(2%普鲁卡因2~3ml行翼外肌封闭);中药局部热敷等。

3、肌筋膜痛

口服镇静剂(如地西泮)和镇痛剂(如肠溶阿司匹林)、封闭疗法(2%普鲁卡因2~3ml扳机点封闭,1次日,5次为一疗程)、理疗等。

4、可复性关节盘移位

对无功能障碍的关节弹响,可嘱以关节保护措施、局部湿热敷。复位袷板治疗可减轻或消除关节弹响。如伴有翼外肌痉挛或滑膜炎,则应进行相关对症治疗。对于无功能障碍的可复性前移位,无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5、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

封闭治疗:对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伴开口受限时间较短者使用2%普鲁卡因2ml关节腔内注射后,采用简单的手法复位即可使之开口度恢复正常,转变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关节弹响出现。进而按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进行治疗。1%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以改变关节腔内流变学性能,减少关节内摩擦,对于改善关节症状亦有帮助。

外科手术治疗:如经上述治疗临床症状不能改善者,可予以关节镜治疗,进行关节内粘连松解以增加患者开口度、改善关节功能。个别病例临床症状严重、功能障碍明显,采用开放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不可复性前移位但无开口受限的患者,如有疼痛等症状,可行对症治疗,而无需进行关节镜外科或开放手术治疗。

6、关节囊扩张伴关节盘附着松弛

硬化剂5%鱼肝油酸钠0.25~0.5ml作关节腔内注射。由于硬化剂对组织刺激较大,故在注射前应先用2%利多卡因1ml行关节囊内注射。硬化剂应注射在关节腔内,不能注射在关节囊外,以免影响面神经功能。

7、滑膜炎

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如双氯芬酸钠或美洛昔康)、理疗、关节封闭治疗(泼尼松龙混悬液0.5ml加入2%利多卡因0.5~1ml注射于关节上腔。一般第二次关节腔内注射泼尼松龙需待3个月之后,且不应多次注射,以1~2次为宜)。

8、骨关节病

主要采用以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仅对那些经过综合治疗后仍存在严重的、反复发作的疼痛和(或)开口受限,影响功能者,才采取手术治疗。

安全提示

本疾病好发于青壮年,以20~30岁患病率最高。

纠正不良习惯(如单侧咀嚼),并防止张口过大等。正常的双侧交替咀嚼可以起到预防作用。放松咀嚼咬合肌群,避免咬牙磨牙。

我是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疼痛科负责人刘医生。                                                        坐诊地点:暂六号楼1楼。                                                                                            坐诊时间:暂周二、三、五、六及日(周一、四休)。                                                  疼痛科诊疗范围:                                                                                                          1.头面部:头痛、头晕、三叉神经痛。

2.颈椎病:颈肩部不适、上肢及手指疼痛、麻木。

3.肩及上肢疾病:肩周炎(五十肩)、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桡骨茎突腱鞘炎(妈妈手)、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肱骨内上髁炎(旷工肘,学生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及踝管综合征。

4.腰背痛:腰肌劳损、椎管狭窄。

5.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臀部疼痛及下肢疼痛、麻木。

6.关节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颞颌关节炎及踝关节痛。

7.跟痛症:跟骨骨刺、跟腱炎及跖筋膜炎等。

8.风湿性及类风湿疾病: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

9.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周身触电痛、刺痛及无法形容疼痛。

疼痛科治疗,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基础,以“安全第一、疗效第二”为基本原则。

以保守治疗为主,以针刀微创治疗为特色,根据患者病情,主要采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小针刀、圆利针、火针、拨针、钩针等)、鞘内注射、痛点注射、关节腔注射、神经阻滞、神经敏化、骨膜唤醒、神经唤醒及椎旁阻滞。

临床证明:能明显减轻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及麻木,能使部分患者免于外科手术的创伤。

联系电话:0755-29809449(疼痛科门诊电话)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