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股沟疝气修补术中,TAPP(经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Repair)与TEP(经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Repair)都是两种常见的腹腔镜技术,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关键的不同点。
手术方式和入路不同
TAPP:
通过腹腔镜切口进入腹腔,先将腹膜切开,再进入腹膜前间隙(preperitoneal space)进行疝修补。
在修补疝气时,必须通过腹腔进入腹膜腔,然后将疝囊还纳回去,并放置网片,最后缝合切开的腹膜。
手术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切开腹膜,暴露腹膜前间隙。
TEP:
TEP手术则通过切口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无需进入腹腔,因此不需要切开腹膜。
手术器械通过小切口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进行疝气修补,完成疝气还纳并放置网片。
TEP被认为是“完全腹膜外”修复,因为手术过程中的所有操作都在腹膜外层进行。
术中视野和操作空间
TAPP:
由于要进入腹腔,视野通常较宽,医生能够更容易地辨认腹腔内的结构,尤其是在复杂或复发性疝气的修复中。
由于需要切开腹膜,手术过程中可能涉及更复杂的腹腔器官(如肠、膀胱等)的分离,风险相对较高。
TEP:
TEP不需要进入腹腔,视野略受限制,但操作更加精细和直接,尤其适合腹膜前间隙的修补。
由于不进入腹腔,减少了对腹腔内器官的干扰,相对来说安全性较高。
手术复杂性
TAPP:
手术的技术难度较高,需要腹腔内的操作,因此手术时间可能较长。
手术时腹腔内的解剖结构可能会对操作造成一定挑战,尤其是复发性疝气或伴有腹腔粘连的患者。
TEP:
相对而言,TEP更为简洁,技术上需要更加精确的操作,尤其在腹膜前间隙的操作上。
TEP的操作相对直观,但对于新手来说,进入腹膜前间隙的技术要求较高。
术后并发症
TAPP:
由于进入腹腔,可能会增加腹腔脏器(如肠道、膀胱等)损伤的风险。
腹腔内的操作可能导致术后腹腔感染或出血的几率增加,特别是在有腹腔内粘连的患者中。
TEP:
因为不进入腹腔,减少了对腹腔器官的干扰,因此损伤腹腔内脏器的风险较低。
但由于手术需要完全在腹膜前间隙操作,可能会有较高的器械穿刺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尤其在解剖不清晰或较复杂的病例中。
术后恢复和疼痛
TAPP:
由于需要切开腹膜,术后可能会有较高的腹腔内压力,导致疼痛相对较重。
恢复时间较长,术后需要较长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和腹压增加的活动。
TEP:
因为不进入腹腔,TAPP手术通常创伤较小,术后疼痛相对较轻。
恢复时间较短,患者术后可以较早恢复日常活动,尤其在术后几天内疼痛控制较好。
TAPP:
由于要进入腹腔并切开腹膜,TAPP手术的难度较高,尤其是在解剖复杂、复发性疝气患者中,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TEP:
TEP需要精确操作进入腹膜前间隙,技术要求也很高,但相较于TAPP,操作相对简单些,不需要切开腹膜,风险较低。
适应症
TAPP:
适用于复杂的腹股沟疝、复发性疝、以及需要修复大范围疝囊的患者。
对于解剖较复杂或存在合并症(如严重粘连或其他腹腔问题)的患者,TAPP可能更为合适。
TEP:
TEP手术适用于大多数腹股沟疝患者,尤其是那些健康状况较好、无腹腔粘连的单纯疝气患者。
也适合有轻度或中度的腹股沟疝患者,尤其是没有严重复发或并发症的情况。
总的来说
TAPP手术的优点在于它能为医生提供更好的视野,适用于腹股沟疝较为复杂或需要精确定位的病例。其缺点是进入腹腔可能导致术中复杂性增加,并且有可能引发更多的并发症,如腹腔内感染、出血等。
TEP手术更为微创,适合常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恢复较快,风险较低。它通过完全腹膜外的操作,避免了腹腔的干扰,手术过程简单但要求医生具备较高的操作技巧。
总结
TAPP手术更适用于解剖复杂、需要更大操作空间的患者,尤其是复发性疝或复杂病例。
TEP手术更适合一般的单侧或双侧腹股沟疝,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较少。
最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的技术水平以及医院的设备条件来决定。
参考文献:
1.XueLu Zhou, JianHua Luo, Hai Huang, YouHua Wang,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Herniorrhaphy (TEP): Lessons Learned from Anatomical Observations, https://doi.org/10.1155/2021/5524986IF: 1.3 Q3
2.Tao Chen , Peng Wang ,Peng Wang, of transumbilical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TAPP versus 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TAPP in the elderly: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https://doi.org/10.1016/j.asjsur.2023.03.009IF: 3.5 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