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疝的治疗选择(疝气)

张建军医生 发布于2024-11-25 21:34 阅读量3174

本文由张建军原创


脐疝是一种常见的疝气类型,指的是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脐部周围的薄弱区域向外突出。脐疝可见于新生儿、儿童和成人,且根据年龄、疝的大小和是否出现症状等因素,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一、观察等待

对于新生儿和小儿脐疝,由于脐部周围的肌肉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加强,一些小的脐疝会在儿童2-3岁时自然愈合。因此,医生可能建议观察一段时间,特别是没有症状的轻微脐疝。


二、非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成人脐疝如果没有症状,且疝气较小,医生可能不会立即建议手术,特别是身体状况较差或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

三、手术治疗

如果脐疝较大、引发明显不适、或有嵌顿(即疝内容物被卡住无法还纳)风险,手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开放式修补术

在脐部做一个小切口,将疝内容物还纳到腹腔内,并用缝合或补片加固薄弱区域。



优点:适合小疝:开放式手术适合小的脐疝,尤其是无严重并发症的小型疝。手术时间短:通常手术时间较短,操作简便,适合无法耐受长时间麻醉的患者。费用较低:设备要求不高,费用相对腹腔镜手术低。

缺点:恢复时间长:术后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尤其是对腹部压力的活动有限制。疤痕显著:切口在脐部,容易留下明显疤痕,尤其是手术范围较大时。疼痛较明显:开放式手术术后疼痛可能较明显,需要较多的镇痛支持。

2、腹腔镜手术

脐疝的腹腔镜手术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完全腹腔内修补术(IPOM,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 Repair)和腹膜前间隙修补术(TEP,Totally Extraperitoneal Repair)。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补片的放置位置和操作方式。


(1)完全腹腔内修补术(IPOM)手术方法:在腹腔镜下,将疝内容物还纳至腹腔内,将补片直接放置在腹膜的内侧(腹腔内),覆盖疝环口,并用钉子或缝合线固定。



优点:适合较大疝口和复发疝:IPOM能很好地覆盖较大的疝环口,避免复发。操作简便:直接在腹腔内操作,不涉及复杂的腹膜处理,操作相对简单,适合一般脐疝修复。创伤小:采用腹腔镜微创方式,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较轻。

缺点:补片与内脏直接接触:补片可能会与肠道等内脏接触,可能引发黏连或感染,尤其在补片选择不当时。费用较高:补片需要特殊涂层,且手术中使用腹腔镜设备,费用较高。

(2)腹膜前间隙修补术(TEP)手术方法:在腹膜前间隙内进行操作,切开腹膜后,将疝内容物还纳,将补片置于腹膜与腹壁之间的间隙内,以避免与腹腔内容物直接接触。


优点:减少内脏黏连风险:补片不接触腹腔内脏器,黏连及并发症风险较低。适合小型或中型疝:对于小型或中型脐疝,TEP修补术是非常好的选择,效果较好,恢复快。术后疼痛少:由于不穿透腹膜,术后疼痛和并发症较少,恢复相对较快。

缺点:操作难度高:在腹膜前间隙内操作空间有限,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尤其适合有腹腔镜经验的医生。不适合复发疝:对于已经多次手术的复发疝,腹膜前间隙可能有瘢痕组织,不利于TEP修补术的开展。

选择依据

IPOM适合较大的疝口、复发疝或希望操作简单的患者。TEP适合较小的脐疝、单次疝的患者,且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更高需求。选择手术方式需综合考虑疝的大小、手术复杂性及个体身体状况。具体治疗方案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