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鼻炎  西医识病中医辨证精准施药

王圣尉医生 发布于2022-08-22 18:11 阅读量583

本文由王圣尉原创

(012)鼻炎  西医识病中医辨证精准施药

一、西医识病:

        鼻炎西医将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的粘膜发炎统称为鼻窦(Nasosinusitis)。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是鼻科常见多发病。鼻窦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以鼻塞、多脓涕、头痛为主要特征;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常继发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以多脓涕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轻重不一的鼻塞、头痛及嗅觉障碍。

二、中医辩证:

鼻炎中医无此病名,叫“鼻渊”,如《素问·厥气论》曰:“胆热移于脑,则生鼻渊。鼻渊者,鼻涕不止也。”又名脑漏脑崩,多因外感风寒,寒邪化热所致,与现代医学之鼻窦炎甚似。临床常以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辨治。初期多见肺经风热,邪热在肺,常用苍耳散加减;胆腑郁热,即胆热移于脑,鼻涕多黄稠如脓样,常用龙胆泻肝汤治之。按此常用药鲜见效果,鼻渊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治之常感棘手,即本篇所述之慢性鼻窦炎。

三、鼻窦炎典型症状:

①全身症状以精神不振、易疲劳、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为主。

②局部症状:常见鼻塞、头痛、流脓涕:大量黏脓性或脓性鼻涕。鼻黏膜肿胀、鼻内分泌物较多或黏稠,为慢性鼻窦炎的常见症状。

③有时眼睛、脸颊、鼻子及额头周围疼痛、肿胀和压痛,还有鼻息肉。

四、精准处方:

黄柏、砂仁、黄芩、苍耳子、辛夷、土茯苓、白芷、蒲公英、薄荷、甘草。

五、精准方解:

本方用封髓丹滋阴降火;苍耳散、辛夷散宣肺通窍;加黄芩、蒲公英、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降浊。

六、辨证加减:

①肺经郁热型通常为间歇性鼻塞,鼻涕较少,性状黏稠或带黄色等症状,可选清热通窍汤加减,处方选用薏苡仁、草河车、丹皮、败酱草等,以达到清热通窍、祛风止涕的功效。

②脾气虚弱型通常有鼻塞声重,鼻涕稠且量多等症状,可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即黄芩、桑白皮、蝉衣、防风等,从而达到健脾渗湿、通窍止涕的目的;

③血瘀鼻窍型通常有持续性鼻塞,嗅觉迟钝等症状,多以活血化瘀通窍为原则,可选通窍活血汤与苍耳子散加减,处方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赤芍,以活血化瘀。

七、临床医案:

患者黄某,男,28岁,2013年5月24日初诊。

主诉:鼻流浊涕反复发作3年,最近再复发7天严重。

现病史:患者始因感冒后鼻流清、浊涕,有时黄浊涕,经某医院诊断为鼻窦炎,经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以后仍然反复发作,每年可达10次以上,经多家医院中西药治疗未能控制,而求诊于我。

诊见:虽为青壮年之人可见消瘦,面黄,唇红,双颧色淡红,鼻塞,时流黄浊涕,大便偏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微腻,脉沉微数。

诊断:鼻渊。

西医诊断:慢性鼻窦炎。

辨证:阴虚内热,湿浊上泛。

治法:滋阴降火,宣肺通窍。

方药:封髓丹加苍耳辛夷散。

处方:黄柏15g、砂仁9g、黄芩12g、苍耳子9g,辛夷仁12g(包煎)、薄荷6g(后下)土茯苓20g、白芷15g、蒲公英20g、甘草10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13年6月3日):鼻塞通,流涕少,黄涕已消失,大便日1行,舌质较鲜红,黄苔已退,脉细无力。原方去黄芩、蒲公英,加天门冬15g、熟地黄105、党参15g。

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2013年6月15日):鼻塞、流涕消失,唇红、舌红转淡,现薄白苔,精神明显振作,其人並再三请求根治之法。

处方:人参10g、熟地20g、天门冬15g、黄柏15g、砂仁12g、五味子12g、乌梅9g、炙甘草12g。

1日1剂,水煎服。连服30剂(1个月),停药观察。一年后随访,再未见复发。

体会:本例鼻窦炎反复发作3年,表现为阴虚火旺而兼湿热,故投封髓丹合苍耳辛散加减滋阴降火、宣肺通窍;加黄芩、蒲公英、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降浊,7剂而诸症明显减轻。二诊去黄芩、蒲公英,加天门冬、熟地黄、党参以益气补肾、敛阴固本而成了三才封髓丹之剂,7剂邪退正复,守法善后1月而愈。

本人认为,肾主骨生髓,髓养脑,脑为髓之海。鼻渊日久,胆热上犯,热邪伤阴,肾阴受损,阴虚火旺,形成虚火上浮之势,成为鼻渊反复缠绵的主要病机之一。常用封髓丹化裁治之而收佳效。

(仅供业内初出茅庐者参考)

老中医王圣尉  临床经验

咨询微信:15919880440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