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是指个体无明显客观原因,出现发作性紧张和莫名的恐惧感,预感潜在危险或不幸时所出现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身体症状,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表现。它是儿童青少年时期较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有报道称广泛性焦虑障碍青春期少年发病率为3%~6%;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患病率约为10%,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降低的趋势;而特殊恐怖和社交障碍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可持续至成年期。女童多于男童。
二、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childhood depression)属于儿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碍范畴,属于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的极端表现形式。它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正常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变化,具有显著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学龄前儿童大都有情绪不稳定、易变性和冲动性的特征,其情绪变化常受外界环境所影响,但不属于病理状态。儿童情绪的分化(如喜悦、愤怒、惊骇、厌恶等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是随年龄而发展,并趋于复杂多样化的。
抑郁症患儿时常表现快感缺失、啼哭、伤心失望、自我贬低、行为退缩、食欲和睡眠改变及想自杀等抑郁情绪症状。早在1971年欧洲儿童精神病学家联合会就提出,儿童及青春期抑郁是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中占重要比例的疾病。
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0.1%~23%。年龄越小,患病率越低,重性抑郁症越少见。少年重性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15%~20%,提示成年人抑郁症常始于少年期。童年期抑郁症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比例为(3~2)∶1,与成年人近似。我国12个地区流行病学调查15~19岁情感性障碍的患病率为0.016%。
三、恐怖症
儿童恐怖症(phobia)指儿童显著而持久的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过分的、与年龄不适合的、没有理由的恐惧情绪,并出现回避与退缩行为,其程度严重影响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恐惧情绪是儿童常见的心理现象。儿童本能地对某些物体或情境,如黑暗、动物、鬼怪、死亡、流血、登高、雷电等产生恐惧,但这类恐惧程度轻、时间短,系正常的情绪反应。一般来说,恐惧是生存保护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而恐怖症则是其程度与外界刺激不成比例,且不能因安抚和解释而消失;患儿明知某些事物不存在危险,却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体验,而远远超过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即使经劝解也不能消除。
2%~4%的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会出现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异性恐怖症,如血液恐怖症。儿童恐怖症的患病率目前尚无确切统计;其发病率女童多于男童,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恐怖症比正常恐怖事件持续的时间长,以恐惧黑暗、噩梦、血液、雷电、动物、昆虫、高空为多见。
四、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是指儿童青少年由于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恐惧和抑郁导致上学困难,并出现回避上学的一种心理疾病,是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日本学者从学校恐怖症中又分化出一个亚型,称为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或“不登校”,其病质与学校恐怖症有较大区别,学校恐怖症多发生于幼儿和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由适应困难和恐惧情绪所导致;拒绝上学多发生于青春期(小学高年级至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厌学、独立意识、违拗和对立情绪等;两者可以是连续体,也可能独立发生,学校恐怖症持续至青春期也可转化为拒绝上学。
学校恐怖症是目前学龄期儿童较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与环境关系密切。5~7岁、11~12岁和14岁后是学校恐怖症发生的高峰期。学校恐怖症发病率报道不一,日本2002年调查小学为1/280,中学为1/37。有资料推测,学校恐怖症在儿童群体中发生率约为1%。其发病率与患儿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无关。有报道称,门诊患儿中,学校恐怖症占情绪障碍的60%。学校恐怖症可发生于各种智商水平的儿童。
五、强迫性障碍
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又称强迫症,指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伴有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心理障碍。患儿体验着反复的、耗时的和干扰正常生活的强迫行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可单独表现,也可合并出现。
儿童强迫症发病平均年龄在9~12岁,患病率为2%~3%,略高于成人的患病率。低龄儿童强迫症中男童约占70%,男女之比为3.2∶1,青春期后性别差异缩小。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儿童遭受严重的创伤性体验后出现的持续性焦虑和无助感状态。多由于突发灾难事件、目睹恐怖场景、遭受虐待、战争、强烈应激等所致。创伤性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暴露于这种精神创伤性情境的时间、接触或接近生命威胁情境的密切程度,人格特征、个人经历、社会支持、躯体心理素质等是影响病程迁延的因素。
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患者1年内恢复,少数患者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