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急性鼻炎
1.风寒袭鼻证
主证:鼻塞,喷嚏,流涕清稀,鼻音重,遇风寒则加重;鼻黏膜红肿不甚,鼻腔内分泌物较清稀,伴恶寒,或有轻微发热,周身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通窍。
方药:川芎茶调散。
2.风热犯鼻证
主证:鼻塞,声音重浊,鼻气热,涕黏色黄或白;鼻黏膜红肿较甚,鼻腔内积有黏脓涕或脓性涕,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咳嗽不爽、口微干喜饮等症。舌尖红,苔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苍耳子散合银翘散加减。
(二)慢性鼻炎
1.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
主证:交替性鼻塞,或鼻塞时重时轻,涕黏少,遇寒时症状加重,头微胀不适;检查可见鼻内黏膜肿胀淡红,对血管收缩药较敏感;或伴有咳嗽痰稀,面色㿠白,或见食欲缺乏,大便或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补益肺脾,通散鼻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证
主证:鼻塞无歇时,涕黄稠或黏白,嗅觉迟钝;检查可见鼻甲肿实暗红,呈桑葚样,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伴有语言不畅,咳嗽多痰,耳鸣不聪,舌质红或有瘀点,脉弦细。
治法: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方药:当归芍药汤加减。
(三)干燥性鼻炎
1.燥邪伤鼻证
主证:鼻内干燥,灼热,或有异物感,有时涕中带血:检查见鼻黏膜干燥,下鼻甲前端常有少许结痂黏附,鼻中隔前下方干红粗糙;或有咽痒干咳,口干欲饮;舌质偏红少苔,脉细略数。
治法:清燥宣肺,养阴生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2.阴虚鼻窍失濡证
主证:鼻内干燥灼热感或刺痒,时有少量出血;检查见鼻黏膜干燥,鼻中隔黏膜干红粗糙,有少许结痂黏附;伴口燥咽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3.气虚鼻窍失养证
主证:鼻内干燥感、灼热感或异物感,鼻涕中带血;检查见鼻黏膜色淡少津,鼻中隔前方干燥糜烂,附有结痂;伴倦怠乏力,面色无华,食欲缺乏;舌质淡,苔白,脉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润燥。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4.脾胃郁热证
主证:鼻内干燥,鼻息气热,多见鼻出血;检查见鼻黏膜干红,鼻中隔前下方糜烂,附有少量结痂;伴咽干欲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法:清解肺胃,生津润燥。
方药:加味升葛汤加减。
(四)萎缩性鼻炎
1.肺肾阴虚证
主证:鼻内有干燥灼热感,嗅觉减退,或有少量鼻出血;检查见鼻内黏膜萎缩,鼻甲缩小,鼻腔宽大,积留有多量黄绿色痂皮;常伴咽痒干咳,五心烦热,面色潮红,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肺肾,润燥通窍。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2.脾虚湿蕴证
主证:鼻干涕臭,嗅觉减退或丧失;检查见鼻甲萎缩较甚,多量涕痂积留于鼻腔,色微黄而绿;常伴有头晕头痛,乏力纳呆;舌淡,苔白微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开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3.阴虚肺燥证
主证:鼻干无涕,嗅觉减退,涕中带血;鼻黏膜色红干燥,轻度萎缩,鼻甲缩小,可见渗血;伴咽痒,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润燥荣鼻。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4.阴虚瘀阻证
主证:鼻干热,鼻塞不利,嗅觉失灵;鼻黏膜极度萎缩,鼻内多痂,色黄绿;舌暗红,有瘀点,少苔,脉细涩。
治法:滋阴养血,祛瘀生新。
方药:归芍红花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