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的,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发热、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该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nCoV。为进一步加强对病例的早期发现、治疗,提高治能力,减少疾病传播,制定本指引。
一、冠状病毒病原学特点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巢病毒目( 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 Coronaviridae)正冠状病毒亚科( Orthocoronavirinae),根据血清型和基因组特点冠状病毒亚科被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包括α属的229E和NL63,β属的OC43和HKU1、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 MERSr-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 SARSr-CoV)。此次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经常为多形性,直径50~200nm。S蛋白位于病毒表面形成棒状结构,作为病毒的主要抗原蛋白之一,是用于分型的主要基因。N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组,可用作诊断抗原。
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 SARSr-CoV和MERSr-CoV的研究。病毒对热敏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二、此次疫情的病例特点
(一)流行病学特点.
目前收治病例多数有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部分病例为家庭聚集性发病。
(二)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疑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2.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増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
3.胸部影像学: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甚至“白肺”,胸腔积液少见。
三、病例定义
(一)观察病例。
同时符合以下2条: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两周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武汉市关市场,特别是农贸市场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发热;
(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天(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荧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病情无明显改善或进行性加重。
(二)确诊病例
在观察病例的基础上,采集痰液、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三)危重症病例符合下列任一条:
1.呼吸衰竭
2.脓毒症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四、鉴别诊断
主要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鉴别,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及细菌性肺炎等鉴别。此外,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五、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观察病例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由医疗机构在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采集痰液、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进行常见呼吸道病原检测。无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送辖区疾控中心检测。检测后,如不能排除,应组织市级专家会诊;仍不能排除者由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病种选择“不明原因肺炎”。后续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订正。观察病例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至少间隔1天),方可排除。
六、治疗
(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
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医院隔离治疗,危重症病例应尽早收入ICU治疗。
(二)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2.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必要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复查胸部影像学。
3.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必要时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4.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可试用α-千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500万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1,每日2次)疗程至少5天。
5.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加强细菌学监测,有继发细菌感染证据时及时应用抗菌药物。
6.其他: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内(3~5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2mg/kg・d。
7.中医药治疗:根据症侯辦证施治。
(三)危重症病例的治疗。
1.治疗原则: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2.呼吸支持:无创机械通气2小时,病情无改善,或患者不能耐受无创通气、气道分泌物增多、剧烈咳嗽,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及时过渡到有创机械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必要时采取肺泡复张手法、俯卧位通气、高频振荡通气或体外膜氧合(ECMO)等治疗。
3.循环支持: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七、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
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