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热的推拿手法 之一

王文亮医生 发布于2020-01-05 17:38 阅读量7450

本文由王文亮原创

01:发汗解表退热
部位: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功效:解表、发汗、疏风、安神
操作次数:每个穴位操作21次,以头部或额头微微有汗为最佳。
微信图片_20200103095604.jpg
操作定位:
1、开天门:眉心至前发髻上一寸,患儿仰卧,两手扶住其头部,用拇指自眉心起,轮回往上推至发际。
2、推坎宫:两眉之眉弓之上,以两拇指侧面自眉心往外分推至眉梢。
3、揉太阳: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之后方凹陷中,以两手托患儿头部,再以两拇指运之,向前为补,向后为泻。
4、揉耳后高骨:耳后乳突高骨下方1寸许的凹陷中,用手揉之。
注意:这四个穴位是在孩子头面部操作,往往孩子不配合,最好一气呵成,如孩子哭闹无妨效果,反而有助于发汗解表。


02拿风池-祛风解表

微信图片_20200103100643.jpg

位置:在后头骨之下,发际上凹陷中当顶肌之外陷中

主治:本穴发汗效果显著,多用于治疗感冒头疼,目赤痛,鼻塞不通,发热无汗等表实证,虚者不宜掐风池。按揉该穴可以治疗项背强痛。


03清天河水-清热解表

  

微信图片_20200103100649.jpg

部位:在前臂正面自总筋至肘横纹中间成一条直线。   

操作:以食中二指自总筋向肘窝直线推之。

功效:本穴性凉,能解表、退热、安神


(待续)

作者简介

王文亮,男,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流派传承创新共同体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儿科医师合作共同体委员;

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深圳市针灸学会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儿童康复合作发展联盟”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擅长诊治:儿童抽动障碍、紫癜、哮喘(鼻炎)、厌食、便秘等疾病。

主持参与医学课题2项,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14篇,主编医学著作1部《儿科疾病诊疗技能与处理要点》,参与学术会议多次,全面了解本专业国内外传统医院和现代医学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并能将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临床与教学实践。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