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质”的概念为当代所提出,但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丰富完善了对人体体质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及体质与病机、诊治的关系的论述。后世《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医著中也都包含有体质相关的内容。各代医家如李东垣论气虚,朱丹溪论阴虚,张景岳论阳虚,王清任阐述瘀血等也有对不同体质的病证研究。
体质的形成受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生活及饮食条件、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同体质的人群特点不同,容易出现的疾病类型和不适症状也不同,不同的体质可以采用多种中医适宜技术进行调理,使我们的体质能趋于平和。后期我们也将给大家介绍不同的中医适宜技术对体质的干预,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正常人群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9种。9种体质可能也有一些复合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