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出入量记录应仔细测量和记录患者的所有液体摄入量和排出量,出入量记录表应分别记录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
3. 入量记录的内容包括患者经口摄入的食物和液体、肠内营养、静脉治疗、全肠外营养等。
4. 出量记录的内容包括尿量、呕吐物、胃肠减压、引流(血液、体液)、大便等],并且需要考虑到不显性失水。
5. 经口摄入的液体使用有刻度的水杯进行测量。
6. 食物含水量通过科学准确的食物含水量表进行测量。
7. 未留置尿管的患者应使用带刻度的便盆或尿壶进行尿量的测量,留置尿管的患者应每班对尿量进行测量和记录,交班前清空尿袋。
8. 胃肠减压和各类引流(血液、体液)应按要求使用有刻度的量器定时测量和记录。
9. 使用布里斯托大便性状分型量表对大便的性质和量进行记录,水样便使用有刻度的便盆进行测量,或通过对护理垫进行称重测量。
10. 不显性失水建议使用 10 ml/(kg·d)的公式进行计算;气管插管患者如果采取呼吸机管道加湿,则减少 40%;当患者处于高热和大汗的情况,应额外增加 500 ml。
11. 所有测量的液体数据都应记录在专门的出入量记录表中,可将记录表放置在患者床旁醒目的位置。
12. 每 24 小时进行出入量的汇总:将 24 h 的入量进行合计、24 h 的出量进行合计,用入量合计减去出量合计,得到液体平衡数值,将出入量结果在患者的临床记录中进行登记。
13. 除每 24 小时进行 1 次出入量的汇总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阶段性汇总。
14. 出入量的结果除了使用数值记录外,还可以考虑使用柱状图等图表的形式展现,在视觉上更加一目了然。
15. 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可以减少人工计算带来的误差,但是不能解决漏记或记录错误的问题。
16. 利用电子信息系统进行出入量的记录或统计,如利用现有的电子医嘱系统、电子提醒系统,或开发一个整合现有资源的出入量自动记录系统,可有效提高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
17. 出入量汇总后的数据,不能单独作为评价患者容量状态的依据。
18. 心力衰竭患者应每日测量体重,将出入量记录与体重监测结果相结合,用于评价患者的容量状态,或联合实验室指标(如利钠肽水平)、X 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结果,进一步评估患者容量状态[。
19. 应将出入量记录作为一项交接班的重要内容,及时审查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并且定期进行质控和评价,展示和反馈质控结果。
20. 应持续关注出入量记录的质量,定期审查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展示和反馈质控结果。
21. 应对所有可能涉及出入量记录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医生、护士、实习生、医辅人员、配餐员等。
22. 培训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基于日常工作和护理流程的互动式培训能增强培训效果,使用集束化策略时应注意措施的数量宜少而简单,有利于提高措施的执行率。
23.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让患者参与出入量记录,可以提高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
24. 教育患者认识出入量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出入量和体重的监测。
25. 健康指导的方法包括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海报或标识,举办宣讲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