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将经皮线缆通过腹直肌穿出体表,以便于固定,增强预防感染的屏障。
3. 术后由受过培训的人员立即使用黏合剂或锚定装置固定经皮线缆,防止经皮线缆伤口部位的机械损伤,并贯穿于整个 VAD 辅助期间。
4. 采用 C 型固定法固定经皮线缆,最大限度地延长经皮线缆固定位置与经皮线缆贯穿皮肤伤口处间的距离,从而减少活动时经皮线缆对伤口的牵引力。
5. 术后立即制订经皮线缆伤口换药方案 。
6. 由受过培训的人员进行经皮线缆伤口换药。
7. 术后早期每日伤口换药 1 次,经皮线缆伤口完全愈合后,每周伤口换药 1~2 次 。
8. 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聚维酮碘和过氧化氢等进行伤口清洁和消毒。
9. 使用无菌纱布敷料、银离子敷料和泡沫敷料等进行伤口换药,如果有伤口出血和(或)患者出汗,使用无菌纱布敷料换药直至出血和(或)出汗消失;感染或高感染风险的伤口使用银离子敷料换药;有渗出液伤口使用泡沫敷料换药。
10. 经皮线缆伤口发生破损、疼痛、红斑和流液等,或患者发热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感染评估 。
11. 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定期检查经皮线缆伤口,以便发现早期感染、复发的浅表性感染等 。
12 怀疑有经皮线缆伤口感染,应进行伤口微生物培养。
13. 怀疑经皮线缆感染,应进行血常规、局部伤口影像学检查(CT 等),确认和识别感染的严重程度 。
14. 经皮线缆伤口感染的处理方法包括全身和局部抗生素治疗、局部伤口换药和外科清创术 。
15. 经皮线缆伤口感染的患者应入院治疗或进行门诊随访,并考虑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开始之前应进行仔细的病史和症状回顾,对手术伤口、经皮线缆伤口部位等进行仔细检查。
16. 浅表经皮线缆伤口感染且无血行感染或全身感染的患者可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待获得伤口微生物培养结果后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17. 没有合并血行感染的浅表经皮线缆伤口感染,抗感染治疗应持续至少 2 周,直到感染症状全部消失且伤口已经愈合。
18. 深层经皮线缆伤口感染应使用胃肠外抗生素,使用带有或不带有抗生素的外科引流和(或)负压愈合装置进行管理;在某些情况下为有效控制感染应更换 VAD。
19. 经皮线缆伤口处存在波动、硬结或坏死组织时应局部清创 。
20. 医护人员应通过书面、语言和实践操作等为患者及其照护者提供经皮线缆伤口护理相关培训,并持续评估其护理经皮线缆伤口的能力。
21. 患者及其照护者经过良好培训后才能更换经皮线缆伤口敷料。
22. 一旦经皮线缆伤口充分愈合,可进行淋浴。
23. 淋浴时使用防水敷料覆盖伤口,保持伤口处干燥。
24. 在任何情况下,淋浴后都应立即进行标准化的经皮线缆伤口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