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上胸段交感神经阻滞

焦睿医生 发布于2025-04-21 19:57 阅读量121

本文由焦睿原创

解剖:

上胸段交感神经主要由胸(T)1~5 交感神经神经节、神经干和其间的节间纤维上下连接而成,位于椎体前外侧、相应肋骨小头前及相应壁胸膜的后方,呈白色条索状,纵行于椎体外缘与肋骨小头交界的脊椎旁沟内。上端与颈部交感神经干相连,下端与下胸段交感神经干相连。

上胸段交感神经节为不规则的扁三角形,体积较小。T1交感神经节常与颈下神经节合并成星状神经节。人群中 20%存在 Kuntz 纤维,即 T2~3交感神经链发出一束旁路纤维到臂丛。T2交感神经神经节位于肋骨颈的中央,而 T3~T6的交感神经神经节大多位于相应肋骨头的前方,部分存在变异。

上胸段交感神经节与相应的脊神经之间由交通支相连,包括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其包含的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比例不同,白交通支含有髓纤维多,灰交通支含无髓纤维多。上胸段脊髓发出的交感节前纤维出椎间孔后在相应节段以白交通支的形式进入交感神经干。节后纤维为无髓纤维,以多种方式分布于靶器官,可攀附动脉走行形成相应的神经丛,如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及心丛;也可经灰交通支返回至脊神经,再经脊神经的前后支分布到其支配区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

超声引导下注射

低频探头置于相应胸椎旁,上下移动辨别胸膜、横突。平面内引导下,建议穿刺径路与肺胸膜切线相交,用 14 G 针穿破皮肤和肌肉等软组织,穿过肋横突韧带,修正进针角度和深度直至针尖抵达目标靶点。穿刺到位后紧靠椎体的外侧缘,正位位于椎体侧面约2 mm 之内 ,椎 体 上 下 缘 的 中 点,侧 位 椎 体 后 1/3 处 左右。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无气体后,注射液体应在胸椎椎体前外侧上下扩散。操作中没有诱发出胸背部针刺样疼痛或麻木感。


疗效判定

定期随访,与治疗前症状对比,依据症状是否消失或改善程度判定疗效。如多汗、雷诺现象、上肢痛、心绞痛等症状消失为显效;症状改善>50%,但仍有部分残留为有效;症状未改善,同术前为无效;症状消失或改善后一段时间后再现或加重为复发。

原发性多汗症可使用多汗症疾病严重程度量表(HDSS)进行重复评分作疗效评定。此外,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等也是胸交感神经阻滞疗法综合疗效判定的组成部分。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