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试图在高颅内压的情况下降低血压,在危重患者中会导致脑灌注压降低,并有可能加重颅脑缺血,因此,谨慎开具抗高血压药物的处方是必要的。
3.对于收缩压为 150~220 mmHg 且无急性降压禁忌证的脑出血患者,快速降低收缩压至 140 mmHg 是安全的。
4.对于收缩压>220 mmHg 的脑出血患者,考虑在密切监测血压的情况下采用持续静脉滴注进行强化降压治疗可能是合理的。
5.建议常规进行人群血压筛查,并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6.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收缩压 120~139 mmHg 或舒张压 80~89 mmHg),建议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
7.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140/90 mmHg 的目标值。
8.伴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依据其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
9.65 岁以上老年人首先推荐血压控制目标<150/90 mmHg,若能耐受可降为 140/90 mmHg 以下。
10.选择特定的药物成功降压以降低卒中风险很重要,应该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11.急性期蛛网膜下隙出血降压幅度尚无确定的循证证据支持,但收缩压降为 160 mmHg 以下,并维持平稳是合理的。
12.急性期蛛网膜下隙出血期间使收缩压<130 mmHg 可能有害。
13.静脉予以尼卡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或拉贝洛尔等 β 受体阻滞剂维持安全的血压水平。
1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及过度搬动,可能减少血压波动。
15.收缩压应保持在 180 mmHg 以下,这可能已经通过应用镇痛药和尼莫地平实现。
16.如果通过应用镇痛药和尼莫地平后,收缩压仍然很高,则应考虑进一步降低血压。
17.如果血压降低,平均动脉压应保持在 90 mmHg 以上。
18.建议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心脏、肾脏等终末器官损伤。
19.应该治疗高血压,这种治疗可以降低蛛网膜下隙出血的风险。
20.在蛛网膜下隙出血症状发作和动脉瘤闭塞之间,血压应该用可滴定的药物来控制,以平衡卒中、高血压相关的再出血和主要的风险、脑灌注压的维持。
21.降低再出血风险的血压控制幅度尚未确定,但收缩压降低到 160 mmHg 是合理的。
22.如果使用尼莫地平过程中出现低血压,应该调整用药的时间间隔,降低使用剂量,如果出现持续性低血压应该停止使用尼莫地平。
23.动脉瘤处理前可将收缩压控制在 140~160 mmHg。
24.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最初数小时内对患者搬运、转院和血管造影时,尤其应注意避免高血压,一般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 3 ~4 d,若未能处理动脉瘤,应降低血压以减少再出血风险。
25.处理动脉瘤后,应参考患者的基础血压,合理调整目标值,避免低血压造成的脑缺血。
26.目前对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的最佳治疗方法尚不明确,对于大多数急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其目标是维持收缩压<160 mmHg 或平均动脉压<110 mmHg,如指南所建议。
27.使用疾病前基线血压来改善这些指标是合理的,应避免低血压。
28.当必须控制血压时,首选静脉注射拉贝洛尔、尼卡地平、氯地平或依那普利,应避免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或硝酸甘油,因为它们倾向于增加脑血容量,从而增加颅内压。
29.虽然降低血压可能会降低未固定动脉瘤患者再出血的风险,但这种益处可能会被增加的梗死风险所抵消。
30.在没有颅内压测量的情况下,除非血压严重升高,否则降压治疗通常会暂停,患者的认知状态可能是一个有用的指导,如果患者是警觉的,脑灌注压是足够的,降低血压可能会降低再破裂的风险,我们通常保持收缩压在 140 mmHg 以下。
31.服用尼莫地平后常有血压波动和低血压,因此,血压监测是必不可少的,以避免低血压和脑灌注压下降。
32.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收缩压在 150~220 mmHg,我们建议急性降低收缩压根据指导意见,对自发性脑出血的处理建议 140 mmHg,这种程度的降压是安全的,并可能改善脑出血的症状。
33.然而,在脑出血发病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140 mmHg 以下对减少死亡或残疾并可能增加肾脏不良事件的风险并无明显益处。
34.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表现为收缩压>220 mmHg,因此,我们建议持续静脉滴注降压药物和频繁(每 5 分钟 1 次)血压监测,以积极降低血压。
35.最佳目标血压是不确定的,但收缩压 140~160 mmHg 是一个合理的目标。
36.严重的血压升高可能会恶化脑出血,表现为持续的出血力,引起出血扩大和潜在的更糟糕的结果,降低动脉压可能改善预后。
37.有些脑出血患者可能需要增加血压来维持脑灌注,降低动脉压可能导致缺血和加重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