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直肌鞘位于腹前壁,为包裹腹直肌、锥状肌的的结缔组织鞘,鞘内除两条直肌外,其他内容物有 T7~T12神经的前皮支、淋巴管、腹壁上动脉和静脉、腹壁下动脉和静脉。
腹直肌鞘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构成,可分为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
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脐以下 4~5 cm)以下,3 层扁肌的腱膜均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后层缺如,形成一弯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半环线)。弓状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紧贴腹横筋膜。T7~T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前皮支从腹横肌平面穿出后,向内走行于腹直肌和腹直肌后鞘之间,从正中线两旁穿出。
常用阻滞药物
RSB 局麻药的使用剂量为每侧 10~15 ml时,能取得良好镇痛效果无显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使用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行 RSB 时多使用 0.25~0.5% 的浓度。儿童患者行 RSB 时,0.2% 罗哌卡因每侧 0.5 ml/kg(最大 10 ml)、0.25% 布比卡因每侧0.25 ml/kg、0.25% 罗 哌 卡 因 每 侧 0.5 ml/kg、0.375% 罗哌卡因每侧 0.2 ml/kg可观察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超声引导阻滞方法
高频线阵探头横向垂直放置在白线旁。超声图像上腹直肌的短轴图像为椭圆形低回声结构,被高亮回声的腱膜包裹,腹直肌后鞘游离贴附于腹直肌深面,后鞘的深面是高亮的壁层腹膜。
采用彩色多普勒模式来识别腹壁动脉,避免穿破血管。采用平面内技术进针,经过皮下组织,穿过腹直肌前鞘后继续进针,穿过肌肉直到针尖到达腹直肌后鞘,腹直肌腱膜与腹直肌后鞘之间的筋膜平面就是注药部位。回抽注射器无血无气后,缓慢注射 1~2 ml 局麻药以确定针尖位置。确定后注射药物,超声下可见腹直肌与腹直肌后鞘分离,药物在腹直肌后鞘浅层呈梭形扩散
腹直肌鞘的阻滞范围
腹直肌鞘阻滞范围主要为 T7~T12 的前皮支。由于药物无法向外侧扩散,腹直肌鞘阻滞只适用于腹部正中切口和经腹直肌切口的手术镇痛。可通过超声检查确定腹直肌的外侧边界(半月线),半月线内 T7~T12 前 皮 支 的 分 布 区 域 为 可 及 的 阻 滞 范围。
效果判断
注射局麻药后 10~15 min,对神经所支配区域进行感觉评估。
1. 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腹壁皮肤感觉麻木,如存在麻木感,则说明阻滞成功;
2. 用湿酒精拭子擦拭腹壁皮肤及对侧手臂,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温度觉的差异,如存在,则说明阻滞成功;
3. 用钝针轻刺腹壁皮肤,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痛感,以针刺皮肤痛感消失、触觉存在为部分阻滞;痛感、触觉完全消失为完全阻滞。
并发症
腹腔注射和腹膜后血肿。随着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此操作,可使并发症最小化。
注意事项
1. 阻滞前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 操作者应熟知阻滞部位的解剖特点及相邻组织器官解剖关系,避免损伤邻近的神经、血管及脏器。
3. 阻滞应在治疗室或手术室进行,操作全程注意无菌,避免穿刺部位感染。
4. 阻滞过程中与患者沟通,如有局麻药中毒的表现,需及时抢救。阻滞后观察 15~20 min,如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处理。
5. 反复穿刺有可能损伤血管、神经、腹腔脏器,建议尽可能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进针过程中超声必须全程观察到穿刺针尖的位置。
RSB 在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1. 前 皮 神 经 卡 压 综 合 征(ACNES)的辅助诊断 该综合征可见于各年龄段,女性多见。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呈锐痛、钝痛或烧灼样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腹直肌的外侧,沿肋骨、腰腹部向后背、后腰辐射,可出现皮肤感觉改变,包括感觉减退、痛觉过敏。
2. 前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RSB 可用 ACNES 患者的治疗。
3. 腹部手术后慢性腹壁疼痛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