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推荐术前给予患者及其家属手术加速康复外科路径实施的全面宣教,通过宣教使患者了解手术、麻醉、护理、康复全过程。
3.宣教模式:采取多模式健康宣教,如通过专项讲座、面对面宣教、发放健康手册、视频宣讲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宣教。
4.宣教对象:患者本人、患者家属及相关护理人员均应掌握早期下床活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5.宣教内容:推荐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行一对一术后康复指导,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意义、必要性;下床活动的最佳时间、下床活动的正确方法、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反应(头晕、恶心、跌倒等)及对应的处理措施。
6.推荐术前行呼吸功能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的正确方法,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预防肺不张,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7.推荐术前指导患者进行气管推移训练,增加手术体位的适应性,减少术后咽部不适及吞咽困难的发生。
8.推荐动态化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早期下床活动的指征。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自理能力、活动能力、伤口情况、引流管情况、是否存在跌倒风险、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风险等。
9.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制订个体化早期下床活动方案,实施术后活动方案,直至患者康复出院。
10.推荐向患者提供12.5%碳水化合物制剂400 ml,促进患者肌力恢复。
11.推荐术后在安全的前提下尽早拔除导尿管和引流管,以促进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和康复锻炼。
12.推荐指导患者掌握颈托佩戴的目的、意义、佩戴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术后正确姿势以及转移策略的指导等,强调术后颈椎保持中立位的重要性,避免发生颈椎结构与功能的损伤。
13.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清醒后即佩戴颈托,摇高床头30°~60°,呈高卧位,使其适应体位变化。
14.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无手术后禁忌的患者,术后麻醉清醒2 h后即可开始下床活动。
15.下床活动方式:卧位到坐位练习、坐位到站位练习、转移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16.下床活动的时长:建议以患者具体情况而视,在患者耐受范围内,10~20 min/次。
17.下床活动的频率:遵循“提高患者自信”“尽早离床”“安全而不加重疼痛”“主动运动为主被动为辅”“适应性起步逐渐增量”的原则,首次下床行走顺利的患者至少步行5 m;首次下床行走后第1天至少步行2次,每次至少10 m,逐渐增加。
18.推荐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全程、动态化疼痛评估并记录,加强疼痛相关知识的培训。
19.推荐术前提倡预防性镇痛的理念,采用以非甾体抗炎药为基础的术前镇痛方案;术后基于患者疼痛的个体化评估,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
20.在无药物禁忌与服药困难的前提下,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模式进行镇痛。
21.女性、晕动病或术后恶心呕吐病史、不吸烟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与识别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2.非药物预防策略:可采用穴位刺激法、芳香疗法、生姜使用法。
23.药物预防策略:提倡使用两种止吐药以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5-HT3受体拮抗剂为一线用药,可以复合小剂量地塞米松(4~8 mg)。
24.应建立包含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等在内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对医护人员制订系统、标准化的培训标准,为颈椎前路手术术后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早期下床活动指导。
25.活动前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直立姿势稳定性以及上、下肢肌肉力量等级进行评估。
26.营养师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 2002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NRS 2002<3分提示不存在营养风险,利于早期下床活动。
27.采用可穿戴活动追踪器对患者的身体活动信息(如活动计数、步数、距离)进行监测,客观评估患者的具体活动能力。
28.主管医生及护士协同制订早期下床活动意外事件发生的紧急处理措施。